时代不同,"风景线"的认知深度、价值宽度和实践特征(包括主体、规模和途径等)产生了变化。在古代,对风景线的认知是感性的、表象的;现代科学尤其是生态学的发展,为风景线的理性认识创造了条件。至此,"风景线"认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且具有进一步延伸的可能与趋势。在古代,"风景线"具有较为单一的审美价值;在现代,"风景线"超越审美价值,具有生物和文化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以及社会和经济等价值。在古代,"风景线"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个体性审美实践,实践的主体是文人骚客,实践途径是"人与天调",总体具有规模小、环境影响小的特征;在现代,"风景线"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公众性社会实践,实践的主体扩展为不同利益群体,以博弈为手段,具有规模大、环境影响大的特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