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文:人是城市最美的风景
城市最美的风景是人。
初夏的珠江两畔,繁花似海。走马珠三角文明城市,更美的是人的风景:入新居时,邻里问候之亲切;过马路时,车辆礼让之主动;等公交时,乘客排队之有序;遇困难时,义工帮助之温暖……
让人心动的文明图景背后,是城市的共同思考――
最早沐浴改革春风的珠三角,凭借要素集聚、产业腾飞与城市扩张,迅速跻身我国的三大都市圈。但随着“钢筋水泥”的狂飙突进,物质发达的表象之下,城镇化的病象随之而生:被贴上了“文化沙漠”、“陌生人社会”、“血汗工厂”的标签,人的发展与城的发展出现割裂。新型城市化往哪里走?人与城的关系如何实现良性重构?在破除路径依赖的倒逼之下,承载广东乃至全国期待的珠三角城市群率先探路“人的文明”。
行走七城,文明路径可循:开启共建共享模式,释放文明红利,打造宜居之城;大兴遵规守序之风,凝聚底线共识,共筑正义之城;倡导互爱互助精神,弘扬凡人善举,托起温情之城。
让人文之光、人性之善、人情之美萌发柔性力量,触动每一个过客的灵魂。轻踩文明节奏的珠三角,正跳出人与城的“和谐步”,领舞广东城变之美。
共建共享,释放出人的“文明生产力”
共建共享,创文靠民、创文为民。当谈及创文成功的经验时,这是珠三角文明城市“一把手”的最强共鸣。
简单的总结,折射的是城市化认识的巨变。从土地的城市化回归人的城市化,7个全国文明城市克服经济逻辑主导下的扩张冲动,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释放出人的“文明生产力”。
走进江门,文化气息触手可及。没有燕尾服,也无需化妆,器乐、声乐、舞蹈、武术、书画,专业或业余的表演者在街头自由展示艺术本色。今年启动的“街头艺术工程”,使得江门市民在街头便可欣赏到丰富的艺术形式。高大上的艺术,飞入了寻常街巷。
“我们文明居家:避免噪音扰邻,杜绝高空抛物,防止阳台坠物。”这是中山南区某小区“邻里公约”的条目。小区业主自主发起,全体居民共同参与拟定和修改,没有“禁止”、“必须”,有的只是“我们主动”、“我们提倡”等鼓励性的字眼,引导业主自觉自律,中山倡导遵章守规之风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破解“规则失范”,守护公序良俗筑正义城
要实现人与城在正确轨道上并进,规则与秩序是最好的方向盘与刹车器。然而在现实中也存在“规则失范”与“秩序失效”:闯红灯、喧哗插队、随地扔垃圾……侥幸心理与法不责众的心态作怪,引发“破窗效应”,而规则的“高举轻放”,则容易使人缺乏敬畏感,法治精神不彰。
破解遵规守序的“城市人焦虑”,珠三角文明城市用守护公序良俗,广播规则之种、深植秩序之根。
执政者成为引领者,率先垂范,扎紧制度笼子,关住权力任性。行走在惠州的街头,街道的整洁与商贩的热闹相得益彰。这源于惠州城管管理流动商户的“三教而罚”法:对于违规经营的小贩们,实施处罚前先执行3次以上口头警告;无效则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仍不奏效、屡教不改,才动用“暂扣”等行政处罚手段。“三教而罚”法告别了城管与商贩的猫鼠游戏,用程序彰显正义,情理交融的柔性执法为这座城市留足理性与温情。
“头雁效应”之下,城市居民转身为秩序维护者,规则约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道德长城筑起。
在珠海的每一条斑马线前,公交车和私家车礼让行人,已是司空见惯。这个“车轮上的文明”,来自持续三年的倡导,交警监控、公交车带头、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街头指引,更有行人给让行车辆伸出拇指“点赞”的温馨行动。一位北京退休干部专门写信赞美珠海的秩序井然:“公交车进出车站非常规范,总是靠近车站的位置准确无误后再开车门,根本没见过一拥而上的现象。”
而这样的镜头,已经成为了珠三角文明城的“新常态”。在深圳梅林关的公交站台前,不管风吹雨打,每天清晨一字长蛇阵的排队,成为这个城市最守序的风景线。深圳人从2011年开始将11月11日确定为“排队日”,其实他们的每一天都是“排队日”,并自豪地认定这是自己“喜欢深圳的原因”。
打破冷漠坚冰,互爱互助托起温情城
“城市愈大,就愈感到孤独。”一语道尽了城市“冷漠症”的悲凉。先行饱尝城市化之困的美国作家克达・莫利曾禁不住感叹:“所有城市都是美丽的,然而是冷酷的美丽。”
如何打破冷漠坚冰,让扭曲异化的人际关系回归本位,成为世界共同面对的“城市化困境”。这对于珠三角城市群而言,尤显迫切。如何让外来建设者去除过客心态,以城为家,不仅触及城市温度,也是迸发城变新动力的关键。
在东莞,新旧交融涌动小城大爱。在东城的新莞人服务中心,打工仔刘勇带齐资料,帮儿子申请公办学位。递交完资料,他按捺不住欣喜:今年积分入学的手续又简化很多,门槛也下降,儿子上公办小学的希望大了不少。在东莞的义务教育资源中,超八成供给外来人员子女,这一近70万人的总量甚至超过了“北上广”。另一个令人诧异的数字是医保参保数量――市外户籍人口占比竟超过70%。莞式温情吸引越来越多的新莞人融入城市。在东莞工作的湖南籍打工者周作堂夫妇在归家途中突遭车祸抢救无望,家属毅然决定捐献器官。这个全国首例夫妻器官捐献最终延续了6人生命,并让4人重见光明。
在佛山,传统慈善嬗变通济苍生。最近几年,年届七旬的梁阿姨每年“行通济”时有个固定路线:行通济前,先在公益市集里买一个转运风车;行完通济后,又返回捐善款。正是借助了“行通济”这个传统民俗,佛山在本土慈善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市民的互助意识和公共精神的熏陶教育。“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在佛山正成为新风尚。
在惠州,“好人之城”释放凡人温情。“以前有人不敢跟我握手,现在大家争着跟我握手。我这手是救人的手,也是捞尸并给逝者洗脸、穿衣的手。我想,我传递的是正能量,无怨无悔。”近几年,“惠州好人”赵喜昌的志愿者救捞队日渐壮大,身边开“大奔”一起做慈善的老板越来越多。
在中山,“博爱”基因深入城市肌理。每月10日的上午,在穿梭如织的车流中,总有一辆车头贴有“向日葵缤纷志愿服务”标识的出租车出现,随手招停,市民和游客便可以享受爱心义载服务……
作家贾平凹说,最好的风景是在街头看人。在珠三角文明城的街头,看人的风景,花开正红,人情正浓。(记者 骆骁骅 陈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