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精髓。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结合,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也为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
非遗,这一蕴含丰富历史信息与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遗产,如同一座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情感。而旅游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文化内涵的提升与产品质量的优化,离不开对非遗资源的深度挖掘与有效利用。将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相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与吸引力,更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关注。
一.拓宽产业发展体系
在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引领下,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融合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非遗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融合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有超过30个省份出台了非遗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专项规划或实施意见,明确了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通过建立非遗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协调机制,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为非遗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非遗旅游产品的创新上,各地纷纷依托自身丰富的非遗资源,开发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非遗旅游产品,如非遗体验游、非遗研学游、非遗节庆游等,深受游客喜爱。据统计,2023年全国非遗旅游项目数量较2020年增长了近50%,游客满意度高达90%以上。同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非遗旅游产品的宣传与推广力度不断加强,市场拓展成效显著。2023年,通过线上平台预订非遗旅游产品的游客占比达到40%以上,较2020年增长了近一倍。
在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领域,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同样至关重要。各地纷纷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与扶持力度,通过设立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开展非遗技艺培训等方式,吸引和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非遗传承人队伍。同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非遗资源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如建立非遗数据库、开发非遗AR/VR体验项目等,让非遗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在游客面前。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有超过100所高校开设了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相关的专业课程,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此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非遗资源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如建立非遗数据库、开发非遗AR/VR体验项目等。据统计,2023年全国非遗数字化项目数量已超过500个,累计吸引游客超过1亿人次。
二.打造多元发展路径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融合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该州充分利用丰富的非遗资源,大力发展非遗旅游,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更促进了乡村文化的振兴与传承。2023年,该州非遗旅游收入占乡村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超过30%,带动就业人数超过10万人。
依托非遗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推动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与元素,将其与创意设计相结合,打造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追捧,还远销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如苏州刺绣、景德镇陶瓷等非遗文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追捧,还远销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据统计,2023年全国非遗文创产品销售额超过500亿元,同比增长近30%。
将非遗保护与红色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非遗旅游产品,是近年来非遗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通过展示革命历史时期的非遗技艺与民俗风情,让游客在游览红色景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如井冈山地区的红色非遗旅游线路,通过展示革命历史时期的非遗技艺和民俗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2023年,井冈山地区非遗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超过500万人次,同比增长近20%。
在智慧旅游的背景下,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融合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非遗旅游的智能化水平。如建立非遗旅游大数据平台、开发非遗旅游APP等,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旅游服务体验。
尽管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非遗传承人的短缺与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也制约了非遗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文旅融合是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融合发展的新篇章。通过拓宽产业发展体系与打造多元发展路径,续写非遗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辉煌成就。未来,还应加强非遗保护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非遗保护机制;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与扶持力度,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非遗事业;创新非遗旅游产品,提升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力;加强非遗旅游产业的智能化建设,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与满意度。拓宽文旅融合半径,应继续深化文旅融合,推动非遗旅游产业的创新升级与高质量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努力平衡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让非遗文化在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