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补贴13年账单:投入超1521亿,覆盖317万辆车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21 14:18

比亚迪又又又涨价了。在2022年多次调价之后,2023年伊始,比亚迪对旗下一些新能源车型进行了数千元的价格上调。在公告中,比亚迪表示涨价的一大原因是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取消。

所谓的补贴,就是指购买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可获得一次性补助。根据工信部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从2010年政策起步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已经超过1521亿元,至少覆盖了317万辆汽车。

财政补贴的结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彻底进入纯市场化的交易时代,13年的财政补贴为新能源汽车带来了什么?补贴政策的彻底退出,汽车品牌们做好准备了吗?

近年来,补贴力度一直在减小

对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最早可追溯到2009年,当时国务院首次提出新能源汽车战略,但最初补贴的重点是公共服务领域,也就是在公交、出租、环卫等领域进行推广新能源汽车。2010年,财政部开始对私人购买的新能源汽车补贴进行试点,并于2013年正式出台全国统一的补贴标准。

而这之后的十年间,补贴标准并非一成不变。从最开始购买一辆新能源车可享受6万的补贴,到最后受惠额度降到了1万出头。同时,补贴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数要求也在不断变高,从2016年前纯电动车里程数达80公里即可享受补贴,到2020年起步里程至少是300公里。

除了补贴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标准在日益增高,单车的补贴金额也在不断下降。2016年前,符合条件的新能源车平均得到了10多万元的补贴,而到2020年,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了2万元以下。

对于补贴直接的受益者车企来说,新能源补贴的重要性也在慢慢下降。

以上海汽车和东风汽车为例,2016年新能源补贴分别占新能源汽车收入的34.4%和53.2%,后者的补贴甚至占据了收入的半壁江山。但到2021年,这一比重已分别下降到了5.3%和10.9%。

千亿补贴带来了什么?

在最初的政策规划中,新能源补贴计划于2020年结束,并在更早的时间减小补贴力度。但由于彼时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尚未成熟,每一次补贴的退坡都对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带来了显著影响。

2016年1月,在补贴首次退坡后的第一个月,新能源汽车的月度销量从8.4万辆下降至2.2万辆,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即使到了2019年,新能源汽车品牌依然承受不起补贴力度减小的影响,多个新能源汽车品牌甚至出现了融资困难的情况。

但随着近两年电池等技术的进步和新能源汽车消费习惯的逐步养成,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对于市场的冲击力也在减弱。

到2022年1月,补贴减少后,当月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只环比下降了18.8%,考虑到新春长假的存在,汽车的销量整体会不可避免地降低,从2016年到2021年的各个一月份,整个汽车行业销量环比平均下降14%左右。这代表着,补贴对新能源汽车的影响正越来越小。

另外,根据业内人士的观察,近两年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的攀升,已不再是财政补贴的刺激,而是市场自身的内驱力。

2010年,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仅7千辆,市场占有率微乎其微,到如今年销量达数百万辆。仅2022年前11个月,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就已突破了600万辆,市场占有率上升到25%,平均每4辆新车里面,就有1辆是新能源。

新能源汽车,离赚钱还有段距离

虽然补贴额度越来越小、对车企的重要性也在逐年降低,但补贴的退场,对绝大多数汽车品牌而言,都绝对难以忽略。

以国产新能源汽车销量最好的比亚迪为例,根据其2022年上半年的财报计算,其单车净利润不到6千元。这意味着没有补贴后,如果不涨价,比亚迪每卖一辆车,就要倒贴数千元。

头部品牌尚且如此,其他国产品牌可见一斑。不少车企的2022年半年报透露,平均卖出一辆车,车企面临的不是盈利,反而是亏损。理想、小鹏、蔚来在2022年上半年实现的销量激增,却依然没能盈利,还未达到销量增速伴随着利润增速的规模效应。

而2022年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的一路暴涨,更是压在各个车企头上的巨石。蔚来汽车CEO李斌曾这么解释自家品牌汽车价格上调:“原材料特别是电池原材料今年涨得太多,近期看不到下降趋势,本来想扛一扛,疫情这么一搞更扛不住了,涨价也是迫不得已。”

涨价对车企来说也并非一个轻松的决定。对于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而言,涨价与否就是在市场份额和利润之间做抉择。和比亚迪等品牌不同,为了争取消费者,包括吉利、五菱新能源等车企在内都选择维持原价,小鹏、岚图等车企甚至还为车主们推出了保价方案。

但没有新能源汽车品牌能像特斯拉一样,选择在此时降价。在2022年上半年毛利率高达30.6%的特斯拉,为了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在2023年1月6日宣布旗下多款车型大幅降价,其中Model 3起售价22.99万元,降价 3.6万元,Model Y长续航版降价最多,降幅达4.8万元。而它大幅降价的底气,也正是来源于它极高的毛利率。

国补退场,对各大新能源车企而言,没有大水后,要想活下去,就只能靠真本事了。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