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未来能源无疑是未来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新一轮技术革命、培育绿色发展动能、引领能源生产消费革命、驱动能源绿色转型、保障能源安全供给的重要方向,也是当前和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全球抢占产业制高点的优先领域,需从战略层面予以推动发展。
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纷纷将未来能源作为未来产业布局的重点领域之一,加快以未来科技激活未来产业发展新势能。例如,欧盟修订“战略能源技术计划”,支持清洁、高效和具有成本竞争力的战略性能源技术开发,将绿氢作为迈向气候中和的关键;美国将先进燃气轮机发动机、可再生能源发电、可持续燃料、核聚变能、能源储存、电动和混合动力发动机、电池、电网集成、能源传感等领域技术纳入2024年版《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美国能源部先进研究计划署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变革性技术研发;日本制定《2050碳中和绿色增长战略》,将海上风电、氨燃料、氢能、核能、汽车和蓄电池、碳循环等作为构建“零碳社会”的重要支撑。
我国在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技术装备研发生产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已经占据一定优势和先机,“新三样”产品出口突破1万亿元,不仅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也为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更多选择。面对日益激烈的未来能源技术和产业竞争,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当前,我国正加快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未来能源作为未来产业六大核心发展领域之一,聚焦核能、核聚变、氢能、生物质能等重点领域,打造未来能源装备体系、加快发展新型储能、推动能源电子产业融合升级。一些地方也积极行动,例如,广东省启动实施培育发展未来绿色低碳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将未来能源作为未来产业培育的重点方向,未来能源发展动能正在得到逐步激发和释放。
不过,未来能源发展具有不确定性,现阶段未来能源高质量发展依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方向布局体系性不强。从定义上看,未来产业的概念是清晰的,即由突破性和颠覆性前沿技术驱动,尚处于孕育孵化阶段,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且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和巨大带动作用的产业。但什么技术和产业属于未来能源并不十分清晰,不同国家和国内不同地方识别的未来能源细分领域存在明显差异。二是同质化规划问题显现。从已开展未来产业规划的地区看,各地区对未来能源赛道的布局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问题,普遍考虑了储能、氢能等相对成熟的领域,而对一些潜在的新兴领域的识别和推动不够。三是发展支撑性措施乏力。从当前未来能源发展现状看,部分技术研发周期较长,领军人物和创新人才不足,资金投入、扶持政策连续性不强,一些领域“重研发、轻应用”问题突出,推广应用受到成本、安全、合规性、公众认知等挑战。此外,未来能源发展还可能遭遇来自外部打压的风险,面临技术引进、市场准入、本土化比例、产品环境足迹等限制。
面向未来能源新赛道、新机遇,必须大胆创新。建议统筹近期与远期、全局与局部、研发与生产、制造与应用、应用与安全、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超前布局未来能源,积极抢占新赛道、形成新优势,为美丽中国建设和全球迈向碳中和贡献更多中国技术、中国制造、中国服务和中国方案。
一是精准识别布局细分领域。未来能源发展永远是“进行时”,应坚持变化、发展、创新的思维,按照发展未来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结合未来能源变革、未来科技创新、经济社会转型方向等,建立未来能源评估识别技术框架和指标体系,识别未来能源发展关键环节、潜在技术、关键材料,明确待选项和潜力股,定期发布和动态更新未来能源关键技术目录清单。结合创新、人才、产业、资源等区域比较优势,差异化确定区域未来能源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产业布局,避免“大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比如,沿海地区可布局大容量漂浮式海上风电、海洋能,水风光资源富集区可考虑绿色氢能开发、先进储能应用。
二是支持关键领域科技创新。紧扣碳达峰碳中和、未来产业、能源革命等战略需求,加快布局一批先进能源实验室、未来能源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引进培养,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入衔接和融合发展。围绕高性能储能电池、新一代光伏、低成本低能耗可再生能源制氢、先进核能、先进生物质燃料、未来能源材料、低成本低能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新型电力系统、能源智能感知等重点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分阶段、有计划组织开展重大研发和技术攻关,提升前沿、关键、核心领域科技自主能力。统筹推动从“0到1”颠覆性原始创新、“从1到100”质变型迭代创新,建设一批覆盖源头创新、中试验证、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等全链条的孵化转化创新平台,打造未来能源试验场和示范区。
三是促进技术装备生产应用。借助未来能源科技变革和迭代,推动未来能源技术装备产业化发展,发挥未来能源头部企业“头雁效应”,培育“小巨人”和“未来之星”,布局和打造一批未来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产业集群。发挥试点示范带动作用,引领未来能源技术、装备、方案推广应用,通过资金补助、消费支持、场景打造等多样化方式、组合式工具,为未来能源规模化应用、商业模式创新、投融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降低技术应用初期的成本偏高、场景不足等问题。深化未来能源相关领域机制、规则、模式等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和新型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增强能源系统和基础设施兼容性、包容性、弹性、韧性和数智化水平。
四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合作,联合开展未来能源项目研究和技术攻关,推动新技术跨国界转化应用。加强全球未来能源相关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合作,通过股权投资、长期协议等方式,增强关键矿产和关键材料供给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深入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协作,开展未来能源产业合作,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和稳定性。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加强未来能源技术、产品和服务贸易,培育新的绿色贸易增长点。按照全生命周期理念,加强产品碳足迹管理,完善海内外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提升关键材料回收利用水平,降低优势产品环境足迹。
【作者均供职于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四川省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研究智库)】
超前布局,积极抢占未来能源新赛道
■向柳 周鑫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4月01日 第 06 版)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未来能源无疑是未来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新一轮技术革命、培育绿色发展动能、引领能源生产消费革命、驱动能源绿色转型、保障能源安全供给的重要方向,也是当前和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全球抢占产业制高点的优先领域,需从战略层面予以推动发展。
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纷纷将未来能源作为未来产业布局的重点领域之一,加快以未来科技激活未来产业发展新势能。例如,欧盟修订“战略能源技术计划”,支持清洁、高效和具有成本竞争力的战略性能源技术开发,将绿氢作为迈向气候中和的关键;美国将先进燃气轮机发动机、可再生能源发电、可持续燃料、核聚变能、能源储存、电动和混合动力发动机、电池、电网集成、能源传感等领域技术纳入2024年版《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美国能源部先进研究计划署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变革性技术研发;日本制定《2050碳中和绿色增长战略》,将海上风电、氨燃料、氢能、核能、汽车和蓄电池、碳循环等作为构建“零碳社会”的重要支撑。
我国在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技术装备研发生产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已经占据一定优势和先机,“新三样”产品出口突破1万亿元,不仅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也为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更多选择。面对日益激烈的未来能源技术和产业竞争,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当前,我国正加快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未来能源作为未来产业六大核心发展领域之一,聚焦核能、核聚变、氢能、生物质能等重点领域,打造未来能源装备体系、加快发展新型储能、推动能源电子产业融合升级。一些地方也积极行动,例如,广东省启动实施培育发展未来绿色低碳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将未来能源作为未来产业培育的重点方向,未来能源发展动能正在得到逐步激发和释放。
不过,未来能源发展具有不确定性,现阶段未来能源高质量发展依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方向布局体系性不强。从定义上看,未来产业的概念是清晰的,即由突破性和颠覆性前沿技术驱动,尚处于孕育孵化阶段,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且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和巨大带动作用的产业。但什么技术和产业属于未来能源并不十分清晰,不同国家和国内不同地方识别的未来能源细分领域存在明显差异。二是同质化规划问题显现。从已开展未来产业规划的地区看,各地区对未来能源赛道的布局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问题,普遍考虑了储能、氢能等相对成熟的领域,而对一些潜在的新兴领域的识别和推动不够。三是发展支撑性措施乏力。从当前未来能源发展现状看,部分技术研发周期较长,领军人物和创新人才不足,资金投入、扶持政策连续性不强,一些领域“重研发、轻应用”问题突出,推广应用受到成本、安全、合规性、公众认知等挑战。此外,未来能源发展还可能遭遇来自外部打压的风险,面临技术引进、市场准入、本土化比例、产品环境足迹等限制。
面向未来能源新赛道、新机遇,必须大胆创新。建议统筹近期与远期、全局与局部、研发与生产、制造与应用、应用与安全、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超前布局未来能源,积极抢占新赛道、形成新优势,为美丽中国建设和全球迈向碳中和贡献更多中国技术、中国制造、中国服务和中国方案。
一是精准识别布局细分领域。未来能源发展永远是“进行时”,应坚持变化、发展、创新的思维,按照发展未来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结合未来能源变革、未来科技创新、经济社会转型方向等,建立未来能源评估识别技术框架和指标体系,识别未来能源发展关键环节、潜在技术、关键材料,明确待选项和潜力股,定期发布和动态更新未来能源关键技术目录清单。结合创新、人才、产业、资源等区域比较优势,差异化确定区域未来能源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产业布局,避免“大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比如,沿海地区可布局大容量漂浮式海上风电、海洋能,水风光资源富集区可考虑绿色氢能开发、先进储能应用。
二是支持关键领域科技创新。紧扣碳达峰碳中和、未来产业、能源革命等战略需求,加快布局一批先进能源实验室、未来能源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引进培养,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入衔接和融合发展。围绕高性能储能电池、新一代光伏、低成本低能耗可再生能源制氢、先进核能、先进生物质燃料、未来能源材料、低成本低能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新型电力系统、能源智能感知等重点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分阶段、有计划组织开展重大研发和技术攻关,提升前沿、关键、核心领域科技自主能力。统筹推动从“0到1”颠覆性原始创新、“从1到100”质变型迭代创新,建设一批覆盖源头创新、中试验证、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等全链条的孵化转化创新平台,打造未来能源试验场和示范区。
三是促进技术装备生产应用。借助未来能源科技变革和迭代,推动未来能源技术装备产业化发展,发挥未来能源头部企业“头雁效应”,培育“小巨人”和“未来之星”,布局和打造一批未来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产业集群。发挥试点示范带动作用,引领未来能源技术、装备、方案推广应用,通过资金补助、消费支持、场景打造等多样化方式、组合式工具,为未来能源规模化应用、商业模式创新、投融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降低技术应用初期的成本偏高、场景不足等问题。深化未来能源相关领域机制、规则、模式等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和新型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增强能源系统和基础设施兼容性、包容性、弹性、韧性和数智化水平。
四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合作,联合开展未来能源项目研究和技术攻关,推动新技术跨国界转化应用。加强全球未来能源相关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合作,通过股权投资、长期协议等方式,增强关键矿产和关键材料供给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深入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协作,开展未来能源产业合作,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和稳定性。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加强未来能源技术、产品和服务贸易,培育新的绿色贸易增长点。按照全生命周期理念,加强产品碳足迹管理,完善海内外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提升关键材料回收利用水平,降低优势产品环境足迹。
【作者均供职于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四川省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研究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