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专题报告:技术迭代推动降本增效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11 11:32

电驱动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总成核心部件

纯电动:相当于传统车的发动机+变速箱。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总成由电机、电控和减 速器构成,一般称为“电驱动”系统,是电动车的心脏,相当于传统燃油车中的发农机+变速箱,其作用都是把化学能转变成汽车动能,也是决定车辆动力、能耗等性能的核心部 件。电驱动系统相比于发动机+变速箱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可有载启动的优势。 混合动力:动力总成形式多样,电机电控用量可观。混合动力车有内燃机和电机两种 动力源,混动形式也与其电机在传动轴上不同位置和数量而异。以字母 P 代表电机位置, 混动方案有:P0、P1、P2、P2.5、P4。若按照内燃机和电机两种动力源的混合程度区分, 目前应用最广的是轻混和插电混动,其中轻混一般是指 48V 系统,仅应用一台 P0/1 电机, 此类方案是燃油车节能减排最为经济而有效的方案之一,目前主要在高端车型上应用,随 着全球主要汽车市场排放法规趋严,预计将成为燃油车高经济性的过渡方案;插电混动则 因车型混动构型而会选择多种电机组合的方式,在 DHT 技术加持下,有望在销量上实现 爆发式增长。

市场空间预测:2025 年 3000 亿大市场,爆发力高于整体销量

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快速增长,国内外销量快速提升。2017 年以来,国内和全球新 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2021 年实现大爆发,国内/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从 2020 年的 137/324 万辆上升至 351/650 万辆(+157%/+101%)。预计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相关激 励政策的不断推进以及新能源汽车新技术的发展,未来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将进一步提高, 2025 年国内/全球销量有望达到 1560/2410 万辆。

电驱动系统是仅仅次于电池的核心部件,整车价值量占比约 10%。电机、电控与电池 是新能源车核心“三电”部件,电机电控整车价值量占比约 10%,是仅次于电池核心部件。

高端车型双电机竞争力显著,国产车型后来居上。高端车型双电机配置投放在过去 3 年显著增加,例如特斯拉 Model 3 Y、BYD 汉 EV、问界 M5 M7 等,而 2019 年双电机方 案主要以特斯拉 Model3、捷豹 I-PACE、奔驰 EQC、奥迪 E-tron 等海外车企车型为主。 相比于高端四驱燃油车,电动车动力总成体积小、结构简单,因此前后轴可以分别装载一 套动力总成。双电机方案可以避免大功率单电机和逆变器的问题,并可通过合理使用策略 提升动力系统的效率。华域汽车的测试结果表明,相同总输出功率下双电机方案比单电机 方案在城市/市郊路况下百公里电耗减少 1%/3%。

48V 轻混系统,主打“短平快”的低成本过渡方案。48V 轻混系统的优势在于能够以较 低的成本总投入,迅速取得一定的节能效果。而劣势在于节能潜力相对有限(节能范围 10%-15%),刚好卡位满足 2025 年全球油耗和碳排放标准要求,面向 2030 年后更加严 苛的油耗法规或将无力应对,同时也会带来额外开发成本。因此从政策、成本和技术综合 考量,48V 技术是重混和插电技术尚未成熟的过渡时期最佳方案,但其成本有效性远低于 重混技术,在车企的重混、插电和纯电技术储备成熟之后,PHEV、HEV 和 EV 动力系统 成本持续降低,预计 48V 轻混系统将失去其竞争优势。

预计 2021-2025 年电驱动系统全球市场空间 CAGR 35%,对应 2025 年市场空间超 3000 亿元,多电机&轻混是预期差来源。电驱动是新能源车的纯增量市场,若考虑单车配 备一套电驱动系统,并假设 2025 年乘用车/商用车电源总成系统价格相较于当前分别下降 到 2000/3500 元/套,乘用车/商用车驱动总成系统价格分别下降到 8500/13000 元/套。2025 年全球电驱动市场空间预计将达到约 2800 亿元,上述测算未考虑双电机、48V 轻混场景, 若假设 2025 年双电驱车型占比为 54%,48V 轻混驱动系统(单价 1000 元/套)的渗透率 为 15%左右,则预计全球市场需求空间为 3200 亿左右。

行业格局:自供和外供并存,格局总体“百家争鸣”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行业内玩家众多,总体格局分散。电驱动行业参与者主要分为三类, 分别是整车厂、传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以及第三方供应商。 整车厂通常拥有全产业链生产及研发的实力,生产的电驱动产品主要用于自身品牌整 车,实力较强,市占率高,如比亚迪、特斯拉等; 传统供应商多为海外汽车零部件巨头,如博格华纳、法雷奥西门子等; 第三方供应商是主营 EV 电驱动或其他技术同源切入 EV 电驱动赛道的供应商,如上 海电驱动、英搏尔、巨一科技、汇川技术、卧龙电驱等,行业内整体呈现“百家争鸣”的 局面。

高性能需求推动技术升级,降本&集成化趋势已定

发展趋势 1:掘金技术升级,关注新构件&新工艺

电机:扁线化、油冷化、高速化迭代升级,轮边&轮毂电机关注度提升

扁线化:高功率密度需求引领,电机扁线化是实现轻量化和小型化的高确定趋势。工 信部和发改委提出规划要在 2025 年实现乘用车功率度大于 4kW/kg,行业目前产品级的平 均功率大约在 3.2-3.3kW/kg 左右,带来电驱系统高效化、轻量化需求,扁线电机(又称 Hair-pin 电机)是提升功率密度的最佳方案。扁线电机是指将定子绕组中的传统圆柱形漆 包铜线替换为加工成发卡状的矩形漆包铜扁线,更好填充圆线电机中的大量空隙。

优异性能和高经济性推动扁线电机规模化应用。扁线电机以其小尺寸、高槽满率、高 功率密度、良好 NVH 性能、热传导和散热性能等性能优势,以及耗材成本降低的经济性优 势,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不断增加。

性能优势一:高槽满率带来体积减小和功率密度增加。矩形导线绕组相比细圆导线绕 组扁线间间隙更小,相同定子槽体积下能装更多绕组铜线,槽满率更高。圆线/扁线电机 槽满率在 40%/70%左右,填充铜量可增加 20-30%,有望提升 20-30%的功率。同时定子铁芯 和端部尺寸得以减小,使得电机尺寸也得以缩小。 性能优势二:扁线铜耗相对较低,电机效率得以提升。永磁同步电机的损耗中,铜耗 /铁耗占比分别为 65%/20%,其余损耗占比相对较低。扁线和圆线电机铁耗水平相当,主要 差在于铜耗。铜耗分为直流损耗和交流损耗,其中直流损耗大小又和绕组电阻成正比 (P=I^2*R),扁线电阻相对较小,直流损耗低于圆线电机。但由于扁线截面尺寸较大, 受趋肤效应和邻近效应影响,交流损耗相对较大,总体而言电机效率得以提升。

电机的高转换效率将降低相同工况下的电池成本。根据上汽绿芯频道评估,在 WLTC 工况/全转速的情况下,扁线电机比传统圆线电机的转换效率高 1.12%/2.02%;在市区工况 (低速大扭矩),两者效率值相差达到 10%。按照新能源汽车单车带电量为 45kwh 以及动 力电池 ASP 为 0.78 元/wh 来计算,WLTC/全转速/市区工况下,搭载扁线电机的电池损耗成本节约 390/709/3510 元。

性能优势三:缩小槽口尺寸及增强定子刚性,优化整体 NVH 性能。扁线电机相比圆线 电机定子具有更小的槽口尺寸,能够有效降低齿槽力矩从而降低电磁噪声,同时矩形导线 刚性更大,提升了整体尤其是定子的刚性,在同等径向力波的条件下,壳体的震动幅度更 小,对电枢噪音具有抑制作用,再配合转子磁极与结构优化,使其具有更优的 NVH 性能。

性能优势四:配合高效油冷散热技术,热传导和散热性能优异。矩形导体使得导体间 及导体与铁芯槽间接触面积更大,同时绕组端部导体间留有最小空气间隙,热传导和散热 性能更好。电机主要热量集中在绕组端部,油冷相比于水冷技术散热效率更高,且对电磁线路无影响,扁线电机配合端部喷油冷却技术将进一步提升散热性能,更低温升条件下, 整车具备更好加速性能,有望有效提升车辆高温动力性。

过去扁线尚未大规模应用,主要是因为:

1)扁线电机制造工艺难度大:扁线一般较圆线粗,由于铜材质的弹性,弯折后会有 更明显的反弹,这部分反弹需要电机工程师在设计之初便纳入考虑。而且弯折和反弹极易 导致绝缘层破损,这也对扁线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扁线生产工艺复杂,精度要 求极高,需要专业的高端生产加工设备。目前这类设备的供应商以海外为主且设备价格高 昂。

2)通用性差,平台化应用较难:与圆线电机不同,扁线电机在设计之初就要确定每 槽绕组层数,而且一旦确定,几乎无法更改。这导致扁线电机很难通过不同的线圈匝数来 实现不同功率的设计,只能依靠改变铁芯长度、绕组并联支路路数等方式。但这些改变功 率的方式都需要在电机整体设计上进行大量改动,会导致成本升高。

3)供应链不够完善:扁线电机的生产需要高品质扁线的大量供应,而可进行大批量 生产车规级产品的扁线企业较少。较少的扁线需求也导致生产的规模效应无法释放,扁线 生产成本进一步推高。目前国内精达股份通过为日本电装供货,积累了大量经验,成为国 内领先的扁线生产企业,但其他竞争对手的在工艺等方面仍不成熟。 扁线电机渗透率提升趋势明确,预计我国/全球 2025 年扁线电机市场空间达 499/787 亿元。我们预计中国 2025/2030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1560/1950 万辆,全球 2025/2030 年 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2410/4467 万辆。随着扁线电机优势逐渐凸显,更多主流车企将换装扁 线电机,我们认为扁线电机 2025/2030 年渗透率将达 80%/90%。而扁线电机绕组层数和电 机效率成正比,目前国内扁线电机层数以 4/6/8 层为主,而特斯拉已达到 10 层,我们预 计随着绕组层数的增加,扁线电机单车价值量也将进一步提升。我们预计 2025 年全国/全 球扁线电机市场空间达 499/771 亿元,2022-2025 年 CAGR 达 66%/65%。

随着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三合一驱动系统的普及和纯电动平台的落地,以及丰富的 技术储备和进步,预计今年将迎来扁线爆发元年。 油冷化:油冷逐步取代水冷,冷却效率与安全性齐升。电驱动系统电机目前正朝着高 转速、高扭矩发展。但考虑到集成化的趋势,电机内部空间趋于紧凑,电机工作过程中产 生的热量倍增,加之散热空间锐减,对定子绕组及磁钢发热对系统冷却能力提出了更大挑 战。而高温工况对电机效率以及电池安全均有消极影响,因此优良的散热方式是电驱系统 的未来发展重点。

油冷相对于水冷具有可直接接触、抗腐蚀等优势。目前电机常见的冷却方式分别为风 冷、液冷以及蒸发冷却。风冷成本低、可靠性强但散热性能较弱,主要应用于小功率电机; 蒸发冷却是利用气液相变循环实现对电机的高效冷却,主要应用于超大型机械设备,不适 用于汽车散热。液冷是新能源汽车目前主流的冷却方式,分为水冷和油冷,二者主要区别 在于:1)油不导磁不导电,能够直接接触绕组并带走产生的热量,而水直接与电机接触 可能造成短路,因而只能通过流经特定管道带走热量,效率较低;2)水相对于油,易含 有杂质或腐蚀物质,长期使用不仅会腐蚀系统,还将在通道中产生水垢,缩短电机使用寿 命。因此散热效率更高的油冷技术将成为趋势。

高速化:高速工况下性能表现更好,对电机轴承和减速器齿轮精度要求提升。新能源 汽车驱动电机所需轴承不同于传统内燃机,其对极限转速、耐复杂工况等性能要求极高。 新能源汽车电机的输出功率与其转速的平方成正比,即提高转速可以大幅度提高电机的输 出功率。此外,电机的效率也与转速有关,通常在电机的额定功率范围内,电机的效率随着转速的提高而提高,在高速旋转的情况下,电机能够更加高效地转换电能为机械能,减 少电能的浪费,从而增加续航。 新能源汽车电机的高转速会带来巨大的惯性力和离心力,对电机轴承和减速器齿轮造 成很大挑战,承载着更大的压力。若电机轴承和减速器齿轮的精度不够高,就会导致电机 的噪音和振动增加,甚至会出现故障和损坏。因此,为了保证电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新 能源汽车电机在高转速下对电机轴承和减速器齿轮的精度要求更高,同时要求有更高刚性、 更高咬合率和更光滑齿面等,以提高行驶的安全性以及降低高速运行下摩擦带来的噪音。 除此之外,更高的转速意味着更多的热量产生,要求轴承和齿轮需要在高温环境下自身结 构的稳定,能够适应高温所带来的形变等影响。

轮边&轮毂电机:分布式驱动是节省空间并实现灵活驱动的最佳选择,轮边&轮毂电 机关注度提升。随着纯电汽车电机技术的发展,传统燃油汽车设计理念和纯电驱动布局出 现了错位,集中驱动传动效率低、控制复杂劣势逐渐凸显。而分布式驱动相比于集中式驱 动而言,取消了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轴、差速器等传动部件,而将电机直接安装在驱动 轮附近独立驱动车轮,更有利于系统的集成化、轻量化和模块化设计,在节省成本和空间的同时,具有高响应速度、高控制精度、良好信息传输的优势,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技术 的主要方向。

分布式驱动中,轮边电机通常与固定速比减速器一起安装在车架上,减速器输出轴直 接或通过短半轴与车轮相连来驱动车轮,轮毂电机将动力、传动装置和制动装置整合在一 起放入车轮内部,更节省空间,关注度得到提升。

比亚迪易四方轮边电机加速落地,轮边电机有望迎来新机遇。2022 年 1 月 5 日比亚 迪仰望越野车 U8 和超跑 U9 搭载比亚迪的创新分布式电驱动系统平台“易四方”亮相,其 中四台轮边电机最大输出功达 220kW~240kW,最大扭矩达 320N·m~420N·m,最高转速达 到了 20500rpm,作为动力源可以实现彼此独立对驱动力进行大小和方向的矢量控制,并通 过中央计算平台+域控制器实现多样化协调,从而实现车辆任意角度原地旋转、应急浮水 和精准防滑控制。我们预计随着搭载“易四方”平台的车型量产,轮边电机有望迎来新机 遇。

发展趋势 2:成本压力加剧,驱动外供比例提升+材料体系降本

成本压力加剧,电驱动降本进入关键阶段。从电驱动部件供应链角度,自供在产业化 初期可保障技术迭代和供应安全,但外供具有专业化和规模化降本优势,我们预计在降本 需求驱动下,外供比例将从低功率电驱开始提升,原先内供的整车厂也会逐渐开放供应链。 从电驱动部件的成本角度,电机/电控成本占动力总成比例分别超 30%/40%。在电机中, 永磁体的成本占比超 45%,目前主流稀土钕铁硼体系价格较高,在电控中,SiC 虽然带来 了较高的综合性能,但成本压力较大,我们预计或从特斯拉下一代新平台开始,电机电控部件的材料应用体系即将发生颠覆。

外供比例提升:我们认为在产业化初期,整车厂主要选择选择自供,随着产业链专业 化、规模化的技术成熟期,叠加近期产业链成本加剧,电驱动行业将从自供转向外供趋势 将逐步增强。 产业化初期:自供可保障技术迭代和供应安全。选择自供动力总成的海外整车厂有特 斯拉、大众,国内有比亚迪、蔚来等。我们认为,整车厂选择自供的原因主要有两类:1) 在产业化初期,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尚未完善,自供以保证快速技术迭代和供应安全,同时 降低成本,例如比亚迪、蔚来;2)与整车厂基因和电动化战略有关,例如特斯拉定位电 动车引领者,对“三电”核心技术有极致追求;而传统车企中电动化最为激进的大众,也 把“三电”部件视为与发动机同等重要。

从自供到外供,成本是当前核心驱动因素。在电动车产业化初期,为了在技术快速迭 代的同时,保证供应安全,整车厂主要以自供为主。但随着电驱动行业发展,我们认为行 业后续将会呈现以下趋势: 专业化:未来动力总成涵盖机械、电磁、电力电子多个细分领域,相比于外供团 队,整车厂建立相关团队的成本高、风险大; 规模化:在下游需求爆发式增长的环境下,外供面对整个市场,能够充分降低成 本。

外供占比情况:低功率电驱系统外供占比更高。从不同峰值功率电驱系统看,电驱系统 功率越大,整车厂自供比例越高。在大于 230kW 的电驱上,自供比例达到 96%,其中蔚来与 宝马分别占 69.9%与 16.1%。但是在低功率市场,第三方供应商几乎与整车厂平分秋色:在 30~70kW 市场,外供比例已经接近一半,其中上海电驱动和中车时代电气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因此我们预计第三方供应商将先从低功率车型渗透,逐步向中高端市场突围。

长期来看,随着电驱动市场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同时考虑到当前的技术迭代 速度与之前相比有所放缓,供应链日渐成熟,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我们预计外供会成为主流,原先内供的整车厂也会逐渐开放供应链。 材料体系降本:特斯拉布局低成本高效率驱动方案,电机电控关键部件降本或进入倒 计时。 1)降低电控中 75%SiC 的用量。特斯拉的 Model3 和 Y 中均使用了 SiC 功率期间, 而公司宣布在第二代功率芯片平台中,预计将 SiC 用量降低 75%,同时叠加自动化生产, 最终将电驱系统整体成本降低约 1000 美元。 2)下一代永磁电机采用无稀土方案。2017-2022 年特斯拉将新款 Model 3 驱动单元 中的稀土用量减少了 25%,而 Model Y 目前三种稀土材料用量分别为 500/10/10g。在 2023 年 3 月 1 日特斯拉投资者日中,特斯拉提出下一代永磁电机稀土材料用量为 0g,提供更 低成本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电控:高低端需求分化,关注未来 SiC 和 IGBT 路线并行可能性。目前电控主要以 IGBT 为功率器件,其决定了电控性能和成本,SiC 是新一代功率器件,SiC 是新一代功率器件, 其优势为:1)性能指标如耐压达 20kV、工作频率超 100kHz、工作结温逾 250℃,均优 于传统硅器件;2)模块体积减小到 1/10,系统物料成本下降;3)降低能耗:据英飞凌的 数据,SiC 由于电阻小而功率损耗降低 60-80%;根据采埃孚的数据,应用 SiC 后车辆续 航里程提高了 10%。但 SiC 器件的成本约为硅基 IGBT 的 3-5 倍。

若特斯拉下一代降低 75%SiC 的动力单元量产落地,关注高低端车型的电控路线分化 可能性:1)在 B 级以下的低端车型中,我们认为可以通过沟槽型 MOS 方案或 SiC+IGBT 两种路线实现 SiC 用量的降低,特斯拉下一代车型落地或将带动国内低端车型厂商技术路 线转变;2)在高性能车型中,SiC 相对于硅基 IGBT 而言在高压平台中具有较大性能优势, 降低 SiC 用量的方案短期有待验证。

电机:永磁同步电机仍为主流,关注永磁体材料体系切换和其他电机类型的应用。永 磁同步电机凭借高功率密度、高效率、低能耗以及高动态响应性能,是目前最主流的电机 类型。根据 GGII 数据,2021/2022 年永磁同步电机占比达 94.1%/95.7%。而在永磁同步 电机中,目前以钕铁硼路线为主体的永磁体成本占比达 45%,在稀土价格较高时可以达到 50%-60%。特斯拉下一代无稀土永磁同步电机或将带动永磁体材料的革新,但研发和商业 化量产仍需时间验证,建议后续关注永磁材料体系的迭代切换以及其他电机类型(如开关 磁阻电机和励磁电机)的应用。

发展趋势 3:“化零为整”,多合一集成化趋势确立

集成化是大势所趋,能耗与成本双降。集成化是模块化造车的基础,一般选择用途紧 密相关的零部件进行集成。一般电机、电控、变速箱可根据客户的需求形成“驱动总成” (又称“大三合一”),DCDC(直流变压器)、OBC(车载电源)、PDU(高压配电箱) 可形成“电源总成”(又称“小三合一”)。 电驱动系统已完成单个产品向三合一集成的演进,多合一集成化是大势所趋,最初汽 车电驱动系统基本以分体部件为主,占用大量空间,成本高;随后集成化电驱动开始发展, 从电机和减速器“二合一”到电机、减速器和电机控制器的“三合一”,进一步降低电磁 干扰、简化零部件间的布线,实现轻量化、增加续航里程和节约成本,2021 年新能源乘 用车三合一电驱动装机量占比超过 50%,目前集成化系统持续发展,“3+3”集成系统和 “多合一”是未来发展方向。

电源系统重要性日益凸显。DCDC 主要功能是将动力电池所输出的直流电由高压转变 为低压,来为整车 12V-48V 的低压设备如仪表盘、空调、雨刷、故障诊断系统等供电。 OBC 主要是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设备,通过电池管理系统(BMS)提供的信号动态调节电 流电压,将充电桩输出的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进而为动力电池充电。PDU 为新能源车高压 电源的分配单元,保护及监控新能源汽车高压系统的运行,包括充放电控制、短路保护等。 电源系统是新能源汽车内部电压转换、供电系统正常运行的保障,随着新能源车智能化要 求不断提升,电源系统性能亦不断发展。DCDC 及 OBC 向轻量化、高可靠、高兼容方向 发展,转换效率不断提升;PDU 不断简化整车配电,优化智能诊断及电能管理。电源系统 逐渐成为提升新能源车体验的重要部分。

行业内公司不断推出多合一高度集成化解决方案,集成化稳步发展。目前整车厂如比 亚迪,国际零部件巨头如博世、麦格纳、大陆集团、采埃孚、博格华纳、舍弗勒等,以及 上海电驱动、中车株洲、精进电机、蓝海华腾等电机电控产品生产商都在积极研发“三合 一”“六合一”集成系统。预计未来电驱动系统将持续向多合一发展,华为 2020 年发布 七合一电驱动系统,比亚迪 2021 年在其海豚车型中应用八合一电驱动系统,更加节省空 间,并且支持高压平台快充,进一步提升汽车性能。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