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储能系列深度研究报告:《 2023中美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VS特斯拉对比分析报告 》。
一:特斯拉 VS 比亚迪:全球两大新能源汽车领军者基本情 况对比
(一)特斯拉““自上而下”与比亚迪““自下而上”的发展历程与两 国经济发展情况相契合
特斯拉与比亚迪均于 2003 年前后进入汽车市场,回顾二者发展,既有相似性,又有不同。相似处:1)目前两家均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龙头;2)从成立之初,二者均以电动化为 主要研究方向和主推车型,深耕近二十年,经过辛苦坚守,厚积薄发,开花结果。不同点:1) 纵观二者的发展历程,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与二者的产品与发展策略密切相关:特斯拉依 托美国科技强国基因,通过高端纯电动跑车引领行业变革;比亚迪顺应中国经济发展,从低端 车型入手,主打高性价比,产品伴随中国经济腾飞不断升级迭代。2)特斯拉远景是加速世界 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其产品包括纯电动汽车、太阳能面板、清洁能源存储等,比亚迪以科技 制造为起点,产品包括比亚迪电子(遍布消费、汽车及军工领域)、汽车、云轨等。
(二)股价复盘:股价是销量先行指标,在波动中上行,2020 年以来迎爆发
上市至今,特斯拉与比亚迪的股价走势具有相似性。二者均充分受益于 2020 年以来的全球新能源车浪潮,股价进入飞速上涨阶段,尽管期间伴随市场情绪转变与基本面因素扰动,但总体仍走出明显的波动向上趋势,直至 2022 年 4 月上海疫情,新能源车产业受到沉重打击, 行业估值回落,叠加市场对明年补贴退出造成的销量提前透支担忧,二者近期股价有所回调。 特斯拉与比亚迪的股价走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2010-2016 年,该阶段属于产品 起步期,产量相对局限;第二阶段是 2017-2019 年,该阶段产品受到政策强驱动有所放量,但 公司盈利能力仍较弱;第三阶段是 2020 年至今,在政策补贴逐渐退坡的背景下,二者产品均 进入强势放量阶段,验证新能源车转向市场驱动,股价在此阶段实现飞跃,创造资本市场神话。完整版《 2023中美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VS特斯拉对比分析报告 》来源于公众号:百家全行业报告 研究报告内容节选如下
历经 10 余年车型迭代,跻身新能源车行业龙头。特斯拉与比亚迪的首款新能源车型均发 布于 2008 年,特斯拉首款车型 Roadster 定位超跑,比亚迪首款 F3DM 采用双模混动技术,随 后二者开启了 10 余年的车型迭代与积累。不同的是,特斯拉战略““自上而下”,后续上市 Model S/X 两款百万元级产品,2017 年后上市 Model 3/Y 两款放量车型,特斯拉的明星车型上市节奏 快于比亚迪,依靠先进的技术和制造能力,高端品牌形象在市场快速建立;比亚迪作为新能源 市场的追赶者,采用““自下而上”的战略,由于制造能力的相对落后,比亚迪新能源车产品经 历了较长的迭代更新周期,先将产品定位于 10-30 万元价格区间,积累前期市场声誉和制造经 验后,于 2020 年和 2021 年分别推出纯电与插混旗舰产品与技术-搭载刀片电池的汉 EV 和搭 载 DM-i 混动系统的全新王朝系列车型,前期技术沉淀助力公司产品上市后取得热销,品牌形 象不断上升,随后借此机会发布高端产品腾势 D9 与豪华越野 SUV 仰望 U8,着力打造全价格 带产品矩阵,提升盈利能力。凭借成熟的产品与在平民价格带的定位,特斯拉与比亚迪销量于 2021 年起进入爆发期,2022 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二者市占率分别为 13.02%和 18.31%, 合计占比超 30%,龙头地位显著。
1)2010-2016 年:产品起步阶段,稀缺性赢得市场青睐。
特斯拉与比亚迪股价的第一波上涨起始于 2013 年,彼时特斯拉依靠 Model S 首次实现季 度盈利,比亚迪新能源商用车海外拓展初显成效,投资者逐渐意识到新能源车未来发展潜力, 二者作为中美资本市场上稀缺性的新能源车厂标的,受到资本市场青睐。在后续的波动中,比 亚迪几乎保持了与特斯拉一致的趋势,特斯拉在 2013-2016 年期间尚未有大规模量产车型发 布,其产品价格偏高,销量波动明显,其股价也在公司销量与盈利状况的影响下呈现了相应的 波动。比亚迪在此期间同样尚未有明星产品的出现,但其技术布局的前瞻性已经确立了其国内 新能源车领军者的地位,投资者对比亚迪的预期也与特斯拉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
2)2017-2019 年:政策驱动期,政策刺激第一代量产产品逐渐放量
2017-2019 年,特斯拉股价总体经历了小幅上涨-小幅下跌-开启上涨路线的三大阶段,小 幅上涨的驱动力来源于 Model 3 的量产交付与订单超预期,震荡后的回调则是来源于产能受限 与美国新能源车税收优惠下降,2019 年第三季度特斯拉实现扭亏为盈,叠加上海工厂初期 25 万规划产能建成投产,产品强势放量下,市场预期规模效应将继续带动公司盈利能力上行,特 斯拉正式开启飞速上涨路线。相比于特斯拉股价的相对平静,比亚迪股价在该阶段表现出更强 的波动性。2017 年下半年,新能源积分政策的实施对公司股价产生了有效驱动,但由于 2018 年销量短期不振引发业绩承压,公司股价持续下跌,直至 2019 年,公司股价进入振荡期,市场也在期待比亚迪未来的新产品。
3)2020-2022 年:产品强势周期,股价与业绩共振
特斯拉与比亚迪股价几乎于 2020 年初同时开启加速上涨趋势,本年特斯拉 Model 3、Model Y 进入放量期,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市场销售火爆,与此同时,比亚迪于 2020 年下半年 陆续发布刀片电池与高端车型汉 EV,正式进军高端车型市场,产品的强势放量和明星产品的 发布分别驱动两个公司股价进入加速上涨期。2021 年初,受前期估值高位及全球经济发展预 期下滑影响,两公司估值短期调整,但强劲的终端需求为投资者带来充足信心,两公司股价在 年后继续上涨,2021 年 8 月 20 日,特斯拉股价突破 2000 美元,2021 年 8 月 4 日,比亚迪 A 股价格突破 300 元,均达到创纪录水平。2022 年全国疫情散点多发,特斯拉与比亚迪股价走 出差异性趋势,主要源于上海疫情爆发对特斯拉上海工厂生产经营造成严重影响,而比亚迪依 靠自身垂直供应链体系优势,成功抵御疫情影响,销量持续攀升,2022 年 6 月 14 日,比亚迪 市值突破万亿,成为首个市值破万亿的国产汽车品牌。进入 2022 年下半年,尽管政府继续保 持高强度汽车消费政策支持,但年末新能源车购置补贴政策退出依旧引发市场对 2023 年销量 透支担忧,两公司股价再度进入调整区间。2023 年初至今,两公司股价又一次分化,其中特 斯拉股价回弹源于大幅降价对销量带来的明显刺激作用,市场对公司销量预期扭转,比亚迪股 价调整主因市场对补贴政策带来的销量透支担忧逐渐开始显现,尽管公司销量韧性远超同业 竞对,但难抵市场情绪转向带来的短期股价承压。
股价复盘总结:自两公司上市之日起,其股价的上涨已然为投资者带来了可观的回报,二 者估值已进入资本市场第一梯队,但由于一方面二者享有了新能源车高速发展带来的估值溢 价,股价处于相对较高位置,市场频频出现做空声音,另一方面,进入 2023 年,新能源车进 一步转入市场驱动,补贴退出叠加经济弱复苏造成新能源车销量增速明显放缓,龙头企业首当 其冲股价有所调整。但若以当前时点为起点,我们依旧判断两公司目前市值尚不足以充分体现 其未来发展潜力,一方面,以科技属性著称的特斯拉仍有半挂卡车 Semi、纯电动皮卡 Cybertruck、 机器人 Tesla Bot 等变革性产品在研,仍具备在未来引领产业变革的强势实力;另一方面,比 亚迪““插混+纯电”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战略奠定了其稳定的市场地位,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仅 过 30%,未来市场空间巨大,比亚迪产品有望继续引领市场新能源转型,支撑公司业绩维持高 景气度增长。因此我们在当前时点仍然看好特斯拉与比亚迪在未来的长期发展潜力。
二、财务对比:借政策红利走出经营困境,产品热销提升业绩景气度
(一)国家补贴政策缓解经营压力,助力公司成功过渡进入规模量产盈利期
新能源车产业具备典型的重资产、高技术壁垒特征,需要投入巨额研发资金。2012-2022 年,特斯拉与比亚迪的研发费用基本保持了持续增长态势,2015-2020 年间,特斯拉研费用占 营收比重由 17.74%持续下降至 4.73%,比亚迪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由 2.50%持续上升至 4.77%。2022 年,特斯拉研发费用为 30.75 亿美元,占营收比重的 3.77%,较 2021 年下滑 1.05pct,比亚迪研发费用为 186.54 亿元,占营收比重的 4.40%,较 2021 年上升 0.7pct。相比较而言,尽管特斯拉研发费用占比逐年下滑,但其绝对数水平高,体现研发支出在公司产品 起步阶段的重要作用,比亚迪更是完全展现了一个传统燃油车企向新能源车转型中的研发费 用增长规律。结合新能源车在早期的规模不经济、盈利能力弱的特点,前期高强度的研发投入 对企业经营造成严重压力,而国家政府的资金支持是保障两大公司得以延续至今的重要力量
相比燃油车,新能源车成本较高,对应销售价格也比同级别燃油车略有提升,为加快新能 源车渗透率提升,中美两国政府采取了相似的购置补贴政策。
中国新能源车补贴兼顾纯电与插混,补贴金额呈现逐年退坡趋势。我国新能源车购置补贴 政策自 2009 年开始,前期补贴力度由 3-6 万元不等,自 2020 年后,补贴政策延续并提高了 对续航里程和价格的限制,规定纯电续航里程高于 300km 的纯电动汽车和高于 50km 的插电 式混动汽车能够获得一定的政策补贴,该政策逐年退坡,于 2022 年底全面退出。目前新能源 车仍享有免征购置税补贴。
美国补贴再加强,全力支持本国新能源产业发展。2007 年 5 月,美国国内收入局“(IRS) 规定对符合补贴标准的车型,以销量 6 万辆为界线,累计销量达 3 万辆后,消费者享受 50% 减税优惠;累计销量超过 4.5 万辆,享受 25%的减税额;超过 6 万辆后,购车者不享受任何减税 优惠。2010 年美国联邦政府发布新能源车购置个税抵免政策,根据电池容量实施上限为 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额度,并以 20 万辆的车企累计销量为指标设置退坡机制。2019 年,美国联邦 政府颁布“ 2019 年可再生能源增加和能效法案》草案,提出将补贴的总销量限制从 20 万辆放 宽至 60 万辆,补贴金额从 7500 美元降至 7000 美元;并首次提出对二手 EV 与 PHEV 进行补 贴。2022 年 8 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 2022 年通胀削减法案》,取消 20 万辆补贴规模上限, 向购买新电动车以及二手电动车的消费者分别提供 7500 美元、4000 美元的税收抵免,继续 保持对国内新能源车产业的大力支持。
双积分政策为两公司贡献额外营收来源。2017 年 9 月,工信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出台 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简称““双积分政策”,该政 策分别按照燃油消耗量和续航里程赋予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积分,并规定新能源积分可用于交 易弥补燃油车负积分,为新能源车企提供额外收入来源,并推动新能源车加速替代燃油车。特 斯拉与比亚迪作为国内市场两大领头羊,新能源车产品销量领先,获得可观双积分收益。2022 年,特斯拉与比亚迪新能源正积分分别达到 290.89 万分和 539.7 万分,其中比亚迪位列首位, 特斯拉排名第三,落后于上汽通用五菱。
(二)高 ASP 与先进制造能力使得特斯拉在营利两端均保持领先优 势,比亚迪受价格战影响较小
特斯拉高价位产品支撑营收保持领先。2022 年,特斯拉实现营业收入 814.62 亿美元,同 比+51.35%,增幅较 2021 年有所下滑,主要系上海疫情对产能造成的打击,交付量减少所致, 比亚迪实现营业收入 4240.61 亿元,同比+96.20%,增幅扩大明显,主要系销量提升明显,支 撑营收高速增长。假设按照美元:人民币=7 的汇率计算,比亚迪 2022 年营收约为特斯拉的 75%,尽管比亚迪 2022 年累计销量已大幅超越特斯拉,但特斯拉以 Model 3、Model Y 为主 体的产品结构单车均价约为 25 万元左右,比亚迪目前主力车型价位基本在 10-25 万元,因此 营收较特斯拉仍有差距。
特斯拉汽车业务贡献营收主体,比亚迪汽车业务占比大幅提升。2022 年,特斯拉汽车销 售业务实现营收 672.1 亿美元,占总营收的 82.50%,是公司营收的主要来源。2022 年,比亚 迪汽车、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分别实现营收 3246.91 亿元、988.15 亿元,分别占比 76.57%、 23.30%。特斯拉业务更加集中于汽车,包括汽车销售、租赁和监管信贷,而比亚迪除汽车业 务外,手机业务作为比亚迪起家业务,目前也能够为公司贡献超过 20%的营收规模。总体来 看,汽车相关业务在特斯拉营收比重中占比较为稳定,而在比亚迪营收比重中的占比正呈现加 速上升趋势。
特斯拉盈利能力较比亚迪领先优势明显。2022 年,特斯拉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 125.56 亿美元,同比+127.50%,增速远高于营收,体现公司的高价位车型强劲的盈利能力, 比亚迪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 166.22 亿元,同比+445.86%,高价位车型销售占比的提 升及产能增长带来的规模效应助力比亚迪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假设按照美元:人民币=7 的汇 率计算,特斯拉归母净利润约为比亚迪的 5.3 倍,远超营收比例,主要源于特斯拉高价位车型 带来的高毛利率以及公司在销售费用端的低支出为公司盈利能力的贡献。相比之下,比亚迪盈 利能力仍有不小差距,未来增长空间十足。
比亚迪单车利润上升较快,受到价格战影响较小。2022 年,特斯拉单车利润约为 0.96 万 美元,比亚迪单车利润约为 0.79 万元,2023 年 Q1,特斯拉单车利润约为 0.59 万美元,比亚 迪单车利润约为 0.66 万元,从绝对值来看,比亚迪单车盈利能力较为落后,特斯拉高 ASP 贡 献了更为可观的盈利能力,而比亚迪在 2022 年依靠高价值产品的放量与规模效应的发挥,单 车盈利能力逐季提升。2023 年 Q1,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特斯拉开启大规模降价促销策 略,使得单车盈利环比大幅下滑,比亚迪为应对““价格战”也采取了降价措施,但比亚迪产品 在 10-20 万元价格带具备稳固的市场地位,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不强,因此并未采取激进措施提 振销量,Q1 单车盈利环比下滑幅度较小,同比仍有显著提升,预计伴随行业价格战缓解,公 司单车盈利能力仍有进一步上升空间。
特斯拉毛利率领先优势明显。2022 年,特斯拉毛利率为 25.60%,同比+0.32pct,比亚迪 毛利率为 17.04%,同比+4.02pct,特斯拉毛利率高于比亚迪 8.56pct,主要由于特斯拉车型价 格高,盈利能力强,同时特斯拉在自动驾驶端采用低成本的视觉方案,同价位车型中具备更大 的盈利空间。从增速来看,比亚迪增速快于特斯拉 3.70pct,高价位车型销售占比的上升及产 能优化带来的规模效应已经为公司毛利率带来了不错的改善,支撑盈利能力稳定。
特斯拉快速实现扭亏为盈,比亚迪净利率稳定提升。2022 年,特斯拉净利率为 15.41%, 同比+5.16pct,比亚迪净利率为 3.92%,同比+2.51pct,不论是绝对水平还是增速,比亚迪在 净利率方面全面落后特斯拉,特斯拉的销售模式坚持不做广告并采用直营店销售,节约了大量 的销售费用支出,对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具有明显贡献。另外,特斯拉在 2020 年之前净利率 一直为负,转正后快速上扬,体现了公司出色的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而比亚迪受到前期燃油 车影响,净利率始终处于低位,未来若想继续向特斯拉靠拢,比亚迪仍需在经营端做出巨大努力。
财务对比总结:尽管比亚迪依靠更广的价位区间布局以及更具潜力的潜在产能在 2022 年 实现了销量对特斯拉的超越,但从财务角度来看,高价位车型为特斯拉带来的营收规模仍显著 超过比亚迪,盈利能力方面更是大幅度领先。特斯拉““自上而下”的产品策略为其带来了更高 端的市场形象和更出色的盈利能力,助力公司成为全球新能源市场的标杆所在,而比亚迪““自 下而上”的产品策略则是在新能源车市场前景尚不明确、竞争群雄割据的复杂形势为公司稳定 了经营基本盘,使公司得以依靠十余年的技术积累一朝腾飞,成为国内新能源车领头羊。特斯 拉作为全球标杆为比亚迪乃至整个国内新能源车主机厂树立了旗帜,其经验是国内新能源车 主机厂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参考。
三、销量对比:特斯拉““大单品”引领市场,比亚迪多产品 策略利用中国本土化优势
(一)比亚迪多产品策略实现对特斯拉销量赶超
特斯拉““大单品”策略 VS 比亚迪““车海”战术。特斯拉与比亚迪采用了截然不同的产品 策略,特斯拉采用了与苹果手机类似的““大单品”战略,除两款百万级别的跑车 Model S/X 外, 其主要量产产品为 Model 3/Y,分别定位于中大型轿车和 SUV。比亚迪则与国内手机厂商类 似,采用““车海”战术,通过造型各异、尺寸不同的多品类车型,覆盖 10-30 万元主流价格区间,其核心产品包括轿车、SUV、MPV,车型尺寸覆盖 A0-B 级以上,产品矩阵全面。特斯拉 的优势在于产能利用率更高,单一车型下的规模化量产效率远高于比亚迪丰富的产品线,而比 亚迪的优势在于其丰富的产品线给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其潜在消费群体得到扩充。
特斯拉前期规模化量产能力领先,比亚迪后期依靠多产品、多动力策略实现对特斯拉销 量的赶超。特斯拉在自 2019Q2 起持续保持着对比亚迪的销量领先,主要源于其领先的规模 化量产能力。2021 年后,比亚迪正式进入产品强势周期,DM-i 技术与海洋系列品牌的发布正 式确定公司““插混+纯电”的多动力产品策略,覆盖车型尺寸更广的产品矩阵带动公司销量在 2021Q3 实现销量的大幅飞升,不断拉近与特斯拉的距离。自 2021 年至今,比亚迪与特斯拉 产品持续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比亚迪在国内工厂众多,随着产品销量的集中,比亚迪将产能集 中于销量过万车型,并不断优化生产流程,产能提升速度显著快于特斯拉。2022Q2,比亚迪 正式实现对特斯拉的销量超越,一方面是由于上海疫情在 Q2 对特斯拉中国工厂产量造成的沉 重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比亚迪““大而全”的产品矩阵覆盖消费者群体更广,取得了比特斯拉 “小而精”的产品矩阵更好的销量反馈。2022Q2 后,比亚迪产能提升继续加速,销量领先优 势进一步扩大。2022 年,特斯拉累计全球销量 131.39 万辆,比亚迪累计全球销量 186.35 万 辆
(二)比亚迪前期专注国内市场,特斯拉海外龙头地位稳固
比亚迪国内市场销量大幅领先特斯拉。2021 年,特斯拉中国销量为 47.15 万辆,低于比 亚迪 59.37 万辆的新能源乘用车销售数据。2022 年,比亚迪延续了对特斯拉销量的全面领先, 全年比亚迪累计销售新能源乘用车 185.76 万辆,同比大增 210.35%,特斯拉累计销售 71.09 万辆,同比增长 46.83%,比亚迪在总量及增速方面全面领先特斯拉。4、5 月,特斯拉上海工 厂受到疫情严重影响,几乎停产,而比亚迪工厂所在地受疫情影响较小,且垂直供应链体系优 势明显,支撑产能持续扩张。尽管后续疫情影响减弱,但特斯拉产能扩充速度依旧大幅落后于 比亚迪,比亚迪产能潜力开始在本年度显现
特斯拉调整能力强,上海工厂自供/出口比例灵活。2023 年上半年,特斯拉中国销量为 29.41 万辆,同比增长 48.86%,出口 18.24 万辆,占比 38.28%。特斯拉在上海工厂的自供/ 出口调整能力强,在 2022 年 Q4,国内竞争加剧,特斯拉销售有所受阻,上海工厂产能向出 口倾斜,2023 年 Q1,特斯拉依靠大幅降价有效提升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在车市因补贴退坡销 量表现疲软之际实现逆势增长,上海工厂产能向自供倾斜。据 CleanTechnica 数据,2023 年 1-2 月,特斯拉全球销量达 68.03 万辆,同比+66.92%。特斯拉促销策略成功消除了产能过剩 与市场竞争加剧对公司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去年 4 月,特斯拉德州超级工厂启动量产,7 月, 上海工厂产线升级完成,特斯拉产能扩张进程继续与全球强劲新能源车需求匹配
(三)特斯拉单品销量引领市场,比亚迪多系列产品迎来爆发
特斯拉核心产品销量依旧稳居市场前列,比亚迪形成快速追赶。特斯拉核心车型 Model3、 ModelY 在 2022 年的销量受到产能爬坡与疫情停产的双重影响,单月销量波动性较大,从全 年走势来看,Model 3 终端需求较为稳健,Model Y 市场热度则持续提升,单月销量于 11 月 升至 6 万辆以上。2023 年初市场整体承压,Model 3/Y 销量环比下滑严重,但特斯拉迅速调 整价格策略,产品需求逆势增长,3 月 Model Y 单月销量再度回升至 5 万辆以上,Model 3 单 月销量回升至 2 万辆以上。2022 年初至 2023 年 Q1,新能源车累计销量排行中,Model Y 以 54.97 万辆位列第二,仅次于 A00 级纯电五菱宏光 mini EV,在 B 级车中表现尤为亮眼。Model 3 则以稳健的表现与高基数的前期需求位列第五位,累计销量达 29.86 万辆。对比来看,比亚 迪核心产品的单车销量虽不及特斯拉,但其优势在于车型众多,宋、秦、海豚、元、汉唐等主 力产品排名均进入前十,规模效应明显。
比亚迪纯电和插混核心产品 2022 年快速放量,2023 年延续强势表现。全系产品的持续 放量是比亚迪总体销量攀升的重要支撑。2021 年是比亚迪夯实品牌形象的关键性年份,公司 通过高端车型汉 EV 以及超级混动系统 DM-i 让市场见证了公司强有力的产品竞争力,正式开 启强产品周期。进入 2022 年,比亚迪品牌效应充分发挥作用,新产品迅速取得市场消费者认 可,纯电产品方面,2021 年 7 月上市的海豚与 2022 年 3 月上市的元 PLUS EV 销量爬升迅 速,是公司纯电产品销量增量的主要来源,插混产品方面,受益于其混动系统在燃油经济性、 性价比方面的竞争优势,全系产品销量均取得显著的上升优势,其中宋 PLUS DM-i 销量在快 速上涨后经历短期回落,秦 PLUS DM-i 在改款推出后销量再度提升。
纯电市场比亚迪产品竞争力不及特斯拉,插混产品比亚迪龙头地位显著。纯电市场方面, 2022 年-2023 年 Q1,Model Y、Model 3 分别以 54.97 万辆和 29.86 万辆的累计销量位列第 二、四名,比亚迪元 PLUS、海豚、汉、秦 PLUS 分别以 29.93 万辆、27.60 万辆、16.27 万 辆、14.35 万辆位列第三、五、七、九位,相比于特斯拉,比亚迪的纯电车型在价格与销量上 均不具备优势,特斯拉在纯电市场的领导地位稳固。插混市场方面,比亚迪是绝对的领头羊, 其产品宋 PLUS、秦 PLUS、唐、汉、驱逐舰 05 分别以 53.27 万辆、24.99 万辆、15.50 万辆、 8.20 万辆和 6.01 万辆占据市场第一到第三位、第五位和第七位,在单车销量方面,仅理想 ONE 和问界 M5 能够分别接近唐、汉,在规模上尚无其他车企能够对比亚迪构成威胁。插混 是比亚迪最为核心的市场,也是支撑公司销量持续领先于特斯拉的主要力量。
Model 3 所在市场竞争趋强,Model Y 保持绝对领先优势。特斯拉与比亚迪的产品仅在 B 级纯电市场形成竞争。在 B 级轿车市场上,汉 EV 销量虽落后于 Model 3,但已经能够形成 有力竞争,销量差距不大,而在 B 级 SUV 市场中,Model Y 的领先优势明显,其他车型因产 能与市场需求问题尚无法对 Model Y 的领先地位构成威胁,比亚迪仅有的 B 级 SUV 唐 EV 近 15 个月累计销量仅 2.89 万辆,相比公司其他车型销量处于较低水平。
四、战略对比:定义垂直整合供应链,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变革
(一)工厂产能布局有所差异,自主掌握核心科技
特斯拉工厂遍布全球,比亚迪工厂集中国内,服务于两公司主要消费市场。特斯拉在美国、 德国和中国布局共有四大整车工厂,得益于三大汽车工业强国的产业优势与公司自身的高端 智能能力,特斯拉单个工厂产能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弗里蒙特与上海工厂在 2022 年产线升 级后产能分别上升至 65/75 万辆,是目前特斯拉产品的主要供给来源,柏林与奥斯汀工厂于 2022 年 3、4 月相继投产,目前产能分别达到 5000 辆 Model Y/周和 3000 辆 Model Y/周,产 能爬坡迅速。比亚迪工厂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部的汽车重镇,目前共有九大工厂,由于其建设 时间早,单个工厂的占地、生产水平较特斯拉较为落后,产能不及后者,但目前合计产能已达 到 300 万辆左右,预计 2023 年底产能可达 430 万辆。特斯拉与比亚迪工厂布局均契合于两 公司当前的主力市场,特斯拉在中、美、欧三大主力市场均有超级工厂布局,其产品交付顺畅 度高,比亚迪工厂则与主要集中于东南部的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联系紧密,有助于供应链的顺 畅运作
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垂直整合关键性供应量。特斯拉与比亚迪是传统汽车供应链的颠覆 者,打破了 Tier2-Tier1-OEM 的汽车供应链条。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特征将动力总成 系统、电子电气系统等的自研重要性明显提升,一方面,自研核心零部件能够降低成本,提高 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自主掌握核心零部件对于产品的定制化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两公司 均在发展过程中重点布局了供应链的上下游整合,但二者的供应链整合体系有所差异。特斯拉 依靠其出色的创新研发能力实现了自动驾驶芯片的自主掌控,智能化系统核心竞争力全球领 先,比亚迪在智能化系统方面的技术较为落后,但其能够自研自产动力总成的核心零部件电芯, 对保障公司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比亚迪下设的弗迪系、比亚迪电子、比亚迪半导体等公 司也助力公司在部分其他零部件中实现了自主掌控,整体产业链自主广度较特斯拉领先。特斯 拉在电芯与比亚迪在自研芯片的落后推动了两大公司在未来技术布局侧重点上的差异。
(二)销售策略:比亚迪利用过往经销商渠道,特斯拉依靠直销渠 道与创始人“明星效应”
以销量为基础的品牌效应扩散是营销核心。比亚迪与特斯拉在营销策略上的相同点是依 托产品在市场的热销形成庞大的用户群,随着客户反馈与用车体验信息在市场快速扩散,公司 得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二者销售策略的不同之处在于比亚迪以经销模式为主,特斯拉则开 创直销模式,取得显著成果。
比亚迪门店数量位居前列,特斯拉直销模式效果显著。根据 GeoQ Ana 和“杰兰路”咨 询机构数据,目前比亚迪门店数量接近 2900 家,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长安,特斯拉门店数 量 240 家左右,相比问界、零跑、蔚小理等新势力企业较少。比亚迪成立近 20 年,在燃油车 时代积累了丰富的经销渠道资源,在全面停止销售燃油车后,原有渠道的转型相对容易,因此 公司并未放弃原有销售渠道,而是以现有经销商渠道为基础,线上线下并举进行品牌营销。特 斯拉在门店数量上并不具备领先优势,但特斯拉的一大品牌促销渠道来源于其创始人马斯克 的公共社交平台,马斯克以其传奇的人生经历成为汽车乃至科技产业明星,其言行受到大众的 广泛关注,马斯克也经常于 Twitter 上对特斯拉产品进行宣传,效果相比于广告和渠道销售人 员推销更为直接和显著,因此网上销售成为特斯拉消费者的主要购买渠道,也为特斯拉减少了大量的销售费用开支。
比亚迪门店规模快速扩张,加大客户触达力度。2022 年上半年,比亚迪门店扩张力度领 先全行业,新开门店超过 200 家,闭店约 50 家。比亚迪门店扩张的基础来源于其快速增长的 终端需求,公司有充足的信心在新开门店快速实现客流量的转化,为公司贡献新增订单,巩固 市场领先地位。门店的扩张也带来了销售费用的快速增长,2022 年 Q3-2023 年 Q1,公司单 季销售费用率分别为 3.96%、3.65%、3.87%,较前几季度明显提升,在公司销量带动营收快 速增长的背景下,销售费用率的提升足以体现公司对营销渠道拓展的重视程度。
(三)核心技术对比:特斯拉软件技术全球领先,比亚迪硬件优势 突出,软件奋起直追
1)三电技术:比亚迪具备三电技术自主研发与量产能力,特斯拉逐渐尝试摆脱电池外部 依赖
①比亚迪三电技术领先,自主掌握电池与 IGBT 芯片制造
自主研发刀片电池,创新设计发挥磷酸铁锂安全性特征,提升能量密度水平。2020 年 3 月,比亚迪发布其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该款电池采用磷酸铁锂,通过长电芯扁平化设计 以及无模组结构设计(CTP 技术)大幅提升了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重量比能量密度达到 180Wh/kg,较上一代电池提升 9%,体积比能量密度提升高达 50%,能量密度水平达到高级 别三元锂电池等级。创新的设计在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同时充分发挥了磷酸铁锂的安全性特 征,在针刺试验下,三元锂电池表面温度迅速超过 500℃并开始剧烈燃烧;传统磷酸铁锂块状 电池无明火、有烟,表面温度达到 200℃~400℃;““刀片电池”在穿透后无明火、无烟,电池 表面温度仅有 30℃-60℃左右
刀片电池规模量产提速,逐渐走向外供。刀片电池发布后,比亚迪全系新车型完成切换搭 载,规模化优势逐渐显现,成为比亚迪销量持续攀升的重要支撑。根据中国动力电池创新产业 联盟,2022 年,比亚迪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达 69.1GWh,市占率为 23.45%,2023 年 Q1, 装机量达 20.41GWh,市占率为,30.99%,除落后于宁德时代外,与第二梯队已经拉开明显差 距,刀片电池的质量、成本、性能等优质特性与比亚迪品牌影响力形成协同效应,推动产品与 电池装机量持续放量。另外,刀片电池在比亚迪产品上的成功应用吸引了其他车企的青睐,目 前比亚迪已经向红旗 E-QM5、丰田 bZ3X 和特斯拉供应刀片电池,刀片电池外供进程稳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