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特斯拉从电动车到 Robotaxi 的商业模式演进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26 10:39

深度解析:特斯拉从电动车到 Robotaxi 的商业模式演进

特斯拉从高端电动汽车制造与供应链建设,到规模化生产与全产业链布局,再到智能化与自动驾驶,已经发展为涵盖智能出行、共享经济和能源管理的科技巨头,其模式在不同阶段不断优化与创新。

本文将从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分析特斯拉的发展逻辑。本文原创,资料来自官网、股市、行业研究报告等,引用时注明出处。本文约5100字左右。

电动车产业链

电动车产业链涉及多个环节,从上游原材料的供应,到中游电动车及其核心部件的制造,再到下游销售、充电、运营等服务。其中,智能驾驶处于中游的核心零部件制造环节,并与下游的整车制造和出行运营环节紧密关联。电动车行业是“上半场电动车,下半场智能车”,智能驾驶技术的集成,不仅是电动车的重要功能,还直接影响未来的出行方式和商业模式。图1电动车产业链(电动车+智能驾驶)。

图1 电动车产业链(电动车+智能驾驶)

特斯拉的创立

在2003年,艾伯哈德和塔彭宁看到了传统内燃机汽车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意识到当时电动汽车市场存在巨大的潜力。尽管当时已有电动车项目,如通用的EV1,但市场仍未能充分接受电动汽车。两人认为电动车不应仅是环保的选择,还应具备高性能和吸引力。他们设想创建一款既环保又具有高端驾驶体验的电动车,这促使他们在2003年成立了Tesla Motors。图2 特斯拉创始人艾伯哈德和塔彭宁。

但是,由于当时电动车市场的不成熟,两人在企业运营上出现困难,特别是在生产和资金管理上。2004年,马斯克通过他的新公司SpaceX,带领了一轮融资,投资了650万美元,并成为了特斯拉的董事会主席。尽管他并非创始人,但马斯克后来成为特斯拉最知名的推动者和战略领导者。

图2 特斯拉创始人艾伯哈德和塔彭宁

为什么把企业叫特斯拉? 特斯拉公司的创始人马丁·艾伯哈德和马克·塔彭宁以交流电的发明者尼古拉·特斯拉的名字来命名自己的企业,除了是对尼古拉·特斯拉的个人致敬外,更是对其技术创新精神、交流电发明、电动机技术贡献以及其对未来能源体系的远见的认可。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尼古拉·特斯拉在100年前认为电动车做不起来,他们想真正做起来证明特斯拉当时的看法是错误的。

特斯拉发展的阶段及商业模式

初创阶段(2003-2012):高端电动汽车制造与供应链建设

马斯克2004年入主特斯拉时,当时全球汽车市场仍由传统内燃机驱动,电动车市场几乎不存在。大部分电动车项目还停留在实验阶段,缺乏商业可行性,电动车的市场接受度和基础设施建设都远未成熟。特斯拉首先要解决生产出来电动车和建立供应链。

重要节点:

● 2003年:特斯拉公司成立,由马丁·艾伯哈德(Martin Eberhard)和马克·塔彭宁(Marc Tarpenning)创立,旨在开发高性能电动汽车。 ● 2004年: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加入特斯拉,成为其主要投资者和董事长,开始推动公司的整体战略。 ● 2008年:发布首款车型特斯拉Roadster,这是全球第一款基于锂离子电池的量产电动跑车,续航里程超过200英里(约320公里),成功打破了电动汽车的传统性能限制。

产业链重点:电池技术与整车制造

特斯拉在初期主要通过与外部供应商合作,生产高端电动汽车。电池技术是初创阶段的最大挑战之一,特斯拉与松下合作,共同研发基于锂电池的高效动力系统,解决了电池续航和性能问题。

商业模式:高端市场定位与直销模式

特斯拉通过打造高性能的豪华电动汽车,进入高端市场。通过直销模式,特斯拉减少了中间商环节,直接与消费者建立联系,增加了品牌粘性。特斯拉的首款车型Roadster(如图3所示),虽产量有限,但通过这种策略,成功吸引了早期高收入的环保消费者。其商业模式如图4所示。

图3 特斯拉的首款车型Roadster

图4 特斯拉初创时期商业模式

特斯拉早期的挑战是能否造出车,造出来是否有客户买单,商业模式是否形成闭环?特斯拉在这个阶段全部完成,验证商业模式可行。虽然路走通了,但是接下来可持续发展成为最大挑战,特斯拉面临的主要挑战有:

电池技术的突破难题:续航和充电效率仍然有限,电池成本高。 资金短缺:特斯拉面临持续的资金压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也给公司带来了巨大挑战。

增长阶段(2012-2019):规模化生产与全产业链布局

特斯拉的早期商业模式虽然走通,但是面临电池技术突破和资金短缺的压力,同时又要面对虎视眈眈竞争对手。比较有利的是2010年代初,全球开始意识到气候变化和碳排放的紧迫性,各国政府逐步推行环保政策,如欧洲和美国对新能源汽车的激励政策。同时,电池技术取得了一定突破,锂电池成本逐步下降,使电动汽车的成本逐渐可控。因此,特斯拉在这个阶段重点规模化生产与全产业链布局。

重要节点:

● 2012年:发布 Model S,这是一款豪华电动轿车,获得广泛市场认可,如图5所示。Model S凭借其创新的设计和高达300英里的续航能力,迅速成为全球畅销车型之一。 ● 2014年:特斯拉公司宣布免费开放其电动车相关的专利,这一举措促进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 2015年:发布 Model X,这是一款豪华电动SUV,进一步拓展产品线。 ● 2016年:特斯拉收购了 SolarCity,正式进军太阳能产业,并形成了从能源生产、储存到汽车使用的全产业链布局。 ●2017年:推出主打大众市场的电动车 Model 3,如图6所示。标志着特斯拉从高端市场向大众市场转型。 ● 2018年:Model 3量产陷入“生产地狱”,交付延迟,引发市场质疑,但随着产能逐步提高,Model 3最终成为全球最畅销电动车型。2018年底,决定投上海特斯拉,并于2019年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

图5 特斯拉Model S

图6 特斯拉Model 3

产业链重点:垂直整合与电池制造

为了大规模生产电动汽车,特斯拉投资建设了Gigafactory(超级工厂),这使其能够以低成本大规模生产电池和车辆,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与松下合作的Gigafactory不仅生产电池,还为特斯拉储能产品(如Powerwall)提供支持。

此外,特斯拉通过收购SolarCity将业务拓展至太阳能领域,并将其与电动汽车和电池储能系统结合,形成“能源生产+储存+消费”的闭环生态。

商业模式:大众市场转型与生态扩展

Model 3是特斯拉进军大众市场的重要车型,较低的定价和广泛的市场定位使得特斯拉的客户群体从高端用户扩展到大众消费者。与此同时,特斯拉通过能源储存和太阳能产品,拓展了其商业生态系统,从单一的电动车制造商转型为涵盖清洁能源和电动车的综合科技公司。图7是特斯拉初创时期商业模式

图7 特斯拉成长时期商业模式

特斯拉成功从中高端用户拓展到大众消费者市场,但是其规模化受到产能的限制,尤其是Model 3,在美国的生产工厂产能不足,成本居高不下。具体挑战如下:

● 产能挑战:Model 3的生产瓶颈导致交付延迟,给公司的盈利能力带来压力。 市场竞争加剧: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等开始加速进入电动汽车市场,特斯拉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尤其来自中国的挑战。

智能化与自动驾驶阶段(2019至今):软件驱动与全自动驾驶

2020年之后,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爆发期,尤其在中国和欧洲,政府大力推行电动车政策,传统汽车制造商纷纷宣布向电动化转型。与此同时,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进入关键阶段,人工智能和传感器技术的提升加速了自动驾驶的普及。5G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智能汽车的联网和数据处理提供了更快的基础设施。

重要节点:

●2019年:推出了全自动驾驶功能(Full Self-Driving, FSD)的订阅服务,特斯拉逐步从硬件制造向软件驱动型公司转型。 ● 2020年:特斯拉成为全球最具市值的汽车制造商,超越丰田,标志着市场对其未来智能出行模式的认可。 ● 2021年:推出新版 FSD Beta,进一步提升了自动驾驶功能,特斯拉的车辆能够在复杂城市环境下实现半自动驾驶。

产业链重点:自动驾驶技术与软件服务

在这一阶段,特斯拉的核心战略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和优化。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自主研发的AI芯片以及全方位的传感器系统,特斯拉的车辆能够进行不断的自动驾驶能力提升。同时,特斯拉通过OTA(Over-The-Air)软件更新,实现了车辆功能的持续进化,使得车辆变得越来越智能。

商业模式:软件收入与服务订阅

特斯拉自动辅助驾驶Autopilot,现在分为基础版自动辅助驾驶(BAP)和增强版自动辅助驾驶(EAP),而FSD全称为Full Self-Driving Computer,中文为全自动驾驶计算机,也就是完全自动驾驶。其中

● AP基础版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包括: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免费) ●EAP增强版自动辅助驾驶新增功能(¥ 32,000),包括:自动辅助导航驾驶、自动辅助变道、智能召唤,以及自动泊车等。 ● FSD完全自动驾驶功能(¥ 64,000):包括基础版辅助驾驶和增强版自动辅助驾驶的全部功能,以及增强功能:自动泊车、识别交通信号灯和停车标志并做出反应、在城市街道中自动辅助驾驶。

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功能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尤其是通过FSD订阅服务,特斯拉能够获得持续的现金流。与此同时,特斯拉将其车辆打造成智能移动终端,为用户提供娱乐、导航、AI辅助驾驶等多项服务。通过这一模式,特斯拉从依赖硬件销售逐步向软件订阅和服务收费转型。图8是特斯拉FSD的商业模式。

图8 特斯拉FSD订阅商业模式

特斯拉的FSD自起用以来,特斯拉事故率为 0.21起/百万英里,相比 2022 年的 0.31 起下降了32%,相比美国的年平均事故率为1.29起/百万英里,这个事故率很低。但仍然比使用 Autopilot的特斯拉(0.18 起/百万英里)高出 17%。目前尚不清楚 FSD 事故率能否进一步降低至与 Autopilot 持平的水平。除此外,FSD还面临如下挑战:

自动驾驶技术的法律监管:自动驾驶技术在全球尚未完全合法化,特斯拉需要克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限制。 技术安全性与公众信任:自动驾驶功能的安全性引发广泛关注,特斯拉需要确保其技术足够安全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Robotaxi带来的模式变革

一直以来,特斯拉在电动车和自动驾驶技术方面一向处于领先地位,经过多次时间推迟,特斯拉日前宣布2024年10月10日为Robotaxi Day,在当天,特斯拉将正式发布其Robotaxi,包含人形机器人、FSD全自动驾驶、新车型等元素。马斯克称其“将载入史册”。马斯克这么重视的原因,是Robotaxi 会给特斯拉在共享出行上带来商业模式变革。图9是特斯拉Robotaxi谍照图。

图9 特斯拉Robotaxi谍照图

图片来源:特斯拉官网

Robotaxi共享出行与智能驾驶

特斯拉的Robotaxi(也被称为Cybercab)通过完全自动驾驶技术(FSD)来构建无人驾驶车队(Tesla Robotaxi),实现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具有以下特点:

全自动驾驶:Robotaxi使用特斯拉的“全自动驾驶”(Full Self-Driving)软件,通过一系列高科技摄像头和传感器实现自动驾驶。 ● 安全冗余:通过先进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减少人为错误以提高道路安全性。同时设计了多重冗余系统,包括备用电源、备用计算单元等。 技术创新:摄像头系统、FSD计算机、深度学习算法等

Robotaxi的发布标志着特斯拉从传统的汽车制造商向共享出行平台迈出了一大步。通过构建全球化的自动驾驶车队,特斯拉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无人驾驶的出行服务。其具备的全自动驾驶能力使得其可以在没有驾驶员的情况下提供服务,极大降低了运营成本。

可能的商业模式:共享经济与平台运营

Robotaxi可能的商业模式是将共享经济的理念融入自动驾驶技术,类似于爱彼迎和Uber的融合。车主可以通过特斯拉平台将Robotaxi共享给其他用户,赚取收入。特斯拉则从中收取平台使用费和服务费用。这一模式不仅降低了车辆的闲置率,也为特斯拉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具体如下:

● 共享电动车:Robotaxi允许特斯拉车主将闲置车辆出租,通过特斯拉的完全自动驾驶功能,车主无需主动参与车辆的管理和运营。车辆可以通过特斯拉平台自动接送乘客,并为车主带来收益。 ● 平台化运营:类似于Airbnb的共享房屋模式,Robotaxi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该平台上,车主可以自由定价,并由平台分配车辆服务路径,实现出行共享的自动化管理。 ● 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像Uber一样,不仅允许车主出租车辆,还将特斯拉的全自动驾驶车队用于共享出行服务,用户可以通过App叫车,而不需要任何司机干预。

如图10所示为Robotaxi的商业模式。

图10 Robotaxi的平台商业模式

模式的创新与变革:

● 彻底的无人驾驶运营:Robotaxi依托于特斯拉多年积累的自动驾驶技术和数据,使得车辆能够在无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完全自主运营。 ● 共享经济模式的扩展:Robotaxi不仅颠覆了传统的车辆租赁和共享方式,还通过技术手段使车辆成为自我运营的资产,车主不需要参与管理即可获得收益。 ● 软件增值服务:平台还通过提供附加服务(如个性化出行体验、娱乐系统等)提升用户体验,并增加新的收入来源。

面临挑战:

● 市场接受度与成本控制:虽然Robotaxi具备领先的技术,但市场接受度和如何控制成本将是决定这一商业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 ● 法律与政策障碍:全球各地的自动驾驶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特斯拉需要克服这些法律限制以推进其无人驾驶出行网络。 顾问观点

特斯拉的商业模式从高端电动汽车制造商发展为涵盖智能出行、共享经济和能源管理的科技巨头。每个阶段的创新不仅推动了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发展,也彻底改变了全球出行方式。随着Robotaxi的发布,特斯拉有望进一步推动全球自动驾驶和共享出行网络的发展,引领未来。

本文源自BMI兴远咨询王燕东Jack顾问,本文原创,资料来自官网、股市、行业研究报告等,引用时注明出处。

BMI兴远咨询王燕东Jack顾问

BMI兴远咨询商业模式行业研究院

BMI兴远咨询重磅推出商业模式行业研究院,我们的商业行业案例也受到众多客户认可。我们的研究不局限于某一行业或某单一人群,我们一直在C端、B端、G端探索金融、互联网、科技、电商、零售、医药、地产等行业的商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汇聚行业洞见为您提供服务。

BMI兴远咨询商业模式行业研究院

BMI兴远咨询商业模式行业研究院

BMI兴远咨询商业模式行业研究院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