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司雯雯
编辑丨龚方毅
去年,比亚迪汽车销量超过了上汽集团成为全国第一。而在销量连续攀升的当下,比亚迪对智驾的重视和焦虑也正前所未有地重 —— 从十万元级别的秦 PLUS 到百万元级别的仰望,都将至少适配高速导航等高阶辅助驾驶功能。
如此大规模加速智驾方案上车,考验公司研发、工程能力和管理体系。我们独家获悉,比亚迪汽车新技术研究院院长近日在技术院内部,针对技术研发、管理、制度等话题谈了他的看法,并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或者方向。比如 “新能源当下的黄金期存在很多偶然性,要拼长线、论持久战,不能走机会主义”、“我们现在最缺的是一个顶级制度”。
杨冬生是比亚迪智驾总负责人,其管理的新技术院作为比亚迪乘用车的核心研发机构之一,负责智能驾驶、座舱、双模、AI 等业务。当下比亚迪的自研智驾正处在量产关键阶段。我们了解到,比亚迪的自研智驾方案上车节点就在近期。
而在这场内部讲话中,杨冬生花了更多时间讲管理、研发体系。他说,“一个产品的先进和成功是偶然的,顶级的制度才会产生无数顶级产品”。接下来,新技术院会大胆启用年轻人,采用轮岗制,“干电动化的人去干智能化,干智能化干电动化”。
以下是杨冬生这次内部讲话的部分内容,我们对其中关键部分作如下摘取:
“未来采用轮岗制,大胆启用年轻人”
更多事实:
过去近三年,比亚迪工程师数量快速膨胀,目前近 11 万人,其中包括大量年轻的校招生。2022 年-2024 年,比亚迪招聘了 5 万名左右应届生。2025 年,它的校招名额仍有 2 万人左右。
在一部分新业务上,比亚迪已做出选择,给年轻且更有能力的员工机会,而不是选择在公司待了更久但能力平平的人。2024 年 6 月,新技术院开始推行一项人事改革:新选拔一些 985 院校背景的人才担任部门科长,而一些非 985 毕业的原科长则被调整成专家岗位。
杨冬生在去年 8 月告诉我们,科长是研发的最关键岗位,他的技术功底和思维意识决定了这个团队是否有创新能力。他们会去看每个点位缺什么人才,再做调整,并非一刀切。
“要拼长线,论持久战,不能走机会主义”
更多事实:
比亚迪的智驾系统根据算力大小分类,包括比亚迪 DiPilot 100、DiPilot 300、DiPilot 600 三种方案,算力分别为 100Tops 内、250Tops、500Tops。DiPilot 100 可实现高快领航,另两种方案配备激光雷达,支持城市领航。
根据新车目录信息,2025 年,比亚迪王朝、海洋有接近 20 款车可选装或搭载三目摄像头等硬件,其中包括新款元 UP、秦 PLUS DM-i 等 10 万元级车型。海狮 07 、汉 L 等 20 万元及以上车型可选装激光雷达,预计将实现高快领航、城市领航等高阶智驾功能。
这些 8 万- 25 万元的车型是比亚迪的主力。2025 年,小鹏、零跑也会在 10 万-15 万元的车型上下放城区 NOA 功能,随着智驾功能成为行业标配,为了降低成本、掌握核心技术,比亚迪有充足的动力加大投入。
过去一年多,新技术院改变内部培养的惯例,从新势力、互联网公司等引入了多位技术人才,同时实行内部赛马、互相 PK。它也成立了研发改革小组,以划清多部门协作时的研发分工和边界,加快推进速度。
短期来看,比亚迪 “重兵投入” 追赶智驾的速度会很快——行动更早的新势力已经基本验证了技术路线,比亚迪也有更多的资源和更高的销量来支持研发。
但算力、钱和数据只是基础,传统车企们逐渐发现,技术和适合技术人才的组织才是长期考验。
当公司员工规模快速膨胀,如何保持效率、避免大企业病就成了关键问题。2024 年,比亚迪也前所未有地强调 “竞争”,将竞争文化中的 “比学赶帮超” 中的 “超” 改为 “胜”。一位接近比亚迪的人士说,“就是优胜劣汰”。杨冬生则在内部讲话中提醒团队,“电动化要攻,智能化更要攻”。
为了加速追赶,比亚迪新技术院 2024 年的调整颇多,技术、研发的变动最终反映在组织上:年初,智能驾驶、座舱等部门被统一归为 “智能技术研究院”,级别提高,获得更多资源。9 月,双模技术研发中心升格为双模技术研究院,又单独在该研究院下成立先进技术研发中心,主攻 AI。
其中,智驾业务也历经多次变化,从两大自研团队内部赛马、比拼到整合为一个团队,目前整合已完成。杨冬生在内部总结中说,新技术院探索技术路线的方式之一是,“可以 PK,完成小闭环,一旦找到,重兵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