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正式通过:新旧条文对比及亮点解读
2024-11-22 07:30
发布于:山西省
2024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以下简称新《能源法》),标志着中国能源领域的法治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新《能源法》将于202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取代了过去分散在不同法律法规中的能源管理规定,为中国的能源发展提供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法律保障。本文将对新旧条文进行对比,并解析新《能源法》的主要亮点,特别是对能源企业和能源市场监管的相关内容。
(一)新旧条文对比
1. 能源定义的变化
旧条文:
在过去的法律法规中,能源的概念较为模糊,主要集中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上,而对新能源如氢能等的定义并不明确。
新条文:
新《能源法》在总则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能源,是指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电力、热力、氢能等。”这一变化将氢能等新能源正式纳入能源管理体系,明确了其法律地位。
2. 能源开发利用的支持措施
旧条文:
原有的法律法规在支持新能源开发方面存在不足,尤其是在氢能等新兴产业的支持措施上较为欠缺。
新条文:
新《能源法》明确规定,国家积极有序推进氢能开发利用,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法律鼓励和支持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核能安全利用、氢能开发利用以及储能、节约能源等领域基础性、关键性和前沿性重大技术、装备及相关新材料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发展。这些措施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支持。
3. 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
旧条文:
尽管中国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可再生能源的消纳仍面临不少挑战。
新条文:
新《能源法》明确规定,国家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供电企业、售电企业、相关电力用户和使用自备电厂供电的企业等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承担消纳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责任。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最低比重目标以及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考核。这一机制的建立,有助于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难的问题,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
4. 能源价格管理
旧条文:
原有法律法规对能源价格的管理相对笼统,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
新条文:
新《能源法》规定,依法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能源价格,定价权限和具体适用范围以中央和地方的定价目录为依据。制定、调整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能源价格,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能源企业应当按照规定及时、真实、准确提供价格成本等相关数据。这为氢能等新能源的价格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5. 能源安全与应急保障
旧条文:
原有法律法规对能源安全和应急保障的规定较为分散,缺乏系统的保障机制。
新条文:
新《能源法》强调,国家建立健全能源安全储备和应急保障制度,加强能源安全风险预警和应对能力。能源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能源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能源设施的安全防护和运行维护,确保能源供应安全。这一规定有助于提升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水平,应对突发事件。
6. 能源科技创新
旧条文:
原有法律法规对能源科技创新的支持措施不够具体。
新条文:
新《能源法》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能源科技创新,推动能源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国家支持能源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能源科技人才培养,提高能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这些措施将为能源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持,推动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7. 能源企业监管
旧条文:
原有的法律法规对能源企业的监管较为松散,缺乏具体的监管措施。
新条文:
新《能源法》明确规定,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能源主管部门依照本法和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对本行政区域内能源开发利用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监管部门有权对能源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检查,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能源企业应当依法经营,确保能源供应的质量和安全。此外,新法还规定了能源企业的信息公开义务,要求企业及时、真实、准确地披露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8. 市场监管机制
旧条文:
原有法律法规对能源市场的监管机制不够完善,市场秩序存在混乱现象。
新条文:
新《能源法》强调,国家加快建立主体多元、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效的能源市场体系,依法规范能源市场秩序,平等保护能源市场各类主体的合法权益。监管部门将加强对能源市场的监管,打击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新法还规定了能源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确保市场健康发展。
9. 普遍服务机制
旧条文:
原有法律法规对普遍服务的规定较为简单,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
新条文:
新《能源法》明确规定,国家健全能源普遍服务机制,保障公民获得基本能源供应与服务。能源企业应当履行普遍服务义务,确保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居民能够获得基本的能源供应。新法还规定了普遍服务的标准和要求,确保服务质量和效率。
10. 法律责任
旧条文:
原有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不够严厉,缺乏有效的威慑力。
新条文:
新《能源法》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设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包括罚款、吊销许可证等处罚措施。这些规定有助于增强法律的威慑力,保障法律的有效实施。新法还规定了举报和投诉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监督能源企业的行为,维护公共利益。
(二)新《能源法》亮点解读
1. 氢能纳入能源管理体系
新《能源法》首次将氢能正式纳入能源管理体系,明确了氢能作为一种能源的地位。这不仅有助于消除公众对氢能的误解和过度担忧,更为氢能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氢能作为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对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新法还鼓励和支持氢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为氢能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供了政策支持。
2. 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
新《能源法》强调国家支持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合理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这些规定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政策支持,有助于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特别是对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新法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措施,为相关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3. 完善能源消纳保障机制
新《能源法》明确了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要求相关企业和用户承担消纳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责任。这一机制的建立,有助于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难的问题,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同时,新法还规定了具体的监测和考核办法,确保消纳责任的有效落实。
4. 强化能源价格管理
新《能源法》对能源价格管理进行了详细规定,明确了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的具体实施办法。这对于维护能源市场的公平竞争,保障消费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氢能等新兴能源的价格管理,将有助于推动其市场化进程。新法还要求能源企业提供真实、准确的价格成本数据,提高了价格管理的透明度和科学性。
5. 提升能源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
新《能源法》强调国家建立健全能源安全储备和应急保障制度,加强能源安全风险预警和应对能力。能源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能源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能源设施的安全防护和运行维护,确保能源供应安全。这一规定有助于提升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水平,应对突发事件,保障社会经济稳定。
6. 推动能源科技创新
新《能源法》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能源科技创新,推动能源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国家支持能源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能源科技人才培养,提高能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这些措施将为能源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持,推动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新法还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能源科技创新,形成多元化的创新体系。
7. 加强能源企业监管
新《能源法》明确规定,监管部门有权对能源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检查,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能源企业应当依法经营,确保能源供应的质量和安全。新法还规定了能源企业的信息公开义务,要求企业及时、真实、准确地披露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能源企业的透明度和公信力,维护市场秩序。
8. 完善市场监管机制
新《能源法》强调,国家加快建立主体多元、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效的能源市场体系,依法规范能源市场秩序,平等保护能源市场各类主体的合法权益。监管部门将加强对能源市场的监管,打击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新法还规定了能源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确保市场健康发展。这些措施有助于提升能源市场的活力和效率,促进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
9. 健全普遍服务机制
新《能源法》明确规定,国家健全能源普遍服务机制,保障公民获得基本能源供应与服务。能源企业应当履行普遍服务义务,确保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居民能够获得基本的能源供应。新法还规定了普遍服务的标准和要求,确保服务质量和效率。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能源服务的覆盖面和满意度,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10. 强化法律责任
新《能源法》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设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包括罚款、吊销许可证等处罚措施。这些规定有助于增强法律的威慑力,保障法律的有效实施。新法还规定了举报和投诉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监督能源企业的行为,维护公共利益。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法律的执行力和公信力,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总体来看,新《能源法》的通过是中国能源领域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不仅填补了能源领域立法的空白,也为未来的能源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随着新《能源法》的实施,中国的能源结构将进一步优化,能源产业将迎来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特别是对能源企业和能源市场监管的新规定,将有助于提升行业的整体水平,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推动能源市场的健康发展。
钟辉成律师
江西豫章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南昌大学经济法学硕士,专注于能源、环境与自然资源行业,先后为国家电投集团、国家核电、中国华电集团、江西水利投资集团等多家大型央企、国企提供常年法律服务工作,在核电、常规电、新能源发电、抽蓄等领域以及相关领域的建设工程、投融资并购等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