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核心是通过全面市场化改革重塑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价格形成机制。这一政策对新能源电价的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电价形成机制的根本转变
1. 全面市场化定价
光伏、风电电价由“政府定价”转向“市场定价”:未来新能源项目上网电价不再依赖固定的标杆电价或补贴,而是通过电力市场交易(现货、中长期市场、跨省交易等)形成。电价将直接反映市场供需关系、发电成本、新能源出力特性(如波动性)等因素。
价格波动性可能加大:现货市场放宽限价后,电价可能随供需关系出现更大幅度的波动(例如极端天气下新能源出力不足时电价可能上涨,而新能源大发时段可能因供过于求导致电价下跌)。
2. 差异化对待存量和增量项目
存量项目(2025年6月前投产):短期内电价仍受“机制电价”保护(不高于当地煤电基准价),但需逐步减少对保障电量的依赖,倒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竞争力。
增量项目(2025年6月后投产):电价通过竞价形成,成本更低、技术更优的项目更具竞争优势,可能推动行业加速降本增效。
二、对光伏、风电价格的直接影响
1. 短期价格可能承压
竞价机制压缩电价空间:增量项目需通过竞争确定“机制电价”,初期可能因企业为获取项目资格压低报价(类似光伏领跑者项目),导致电价水平下降。
绿电交易拆分电能量与绿证价格:若绿证价格未同步提升,可能摊薄新能源项目的综合收益(需通过市场机制体现绿色溢价)。
2. 长期价格趋于稳定
市场化交易对冲波动:鼓励签订多年期购电协议(PPA),锁定长期电价,降低市场波动风险(类似欧美成熟电力市场模式)。
差价结算机制提供兜底:市场交易均价低于机制电价时,电网企业通过差价结算补足差额,保障项目基本收益;但市场价高于机制电价时,差额部分需返还,限制暴利空间。
三、对新能源行业发展的深层影响
1. 加速行业分化
技术领先企业受益:高效率、低成本的优质项目在竞价中更具优势,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淘汰低效产能。
储能、灵活性资源需求增加:新能源需通过配置储能或参与灵活性调节市场(如调峰)来提升竞争力,间接影响项目综合成本。
2. 区域电价差异扩大
资源禀赋与消纳能力决定电价:西北风光资源丰富但本地消纳能力弱的地区,电价可能长期低于东部负荷中心;跨省交易机制下,外送通道建设将影响区域价差。
3. 推动绿电消费与绿证市场
绿证与电价脱钩:纳入差价结算机制的电量不再重复获得绿证收益,可能倒逼企业通过绿证交易、绿电直购等方式获取额外收入,推动绿证市场活跃度提升。
四、潜在挑战与应对
1. 市场化初期的不确定性
价格信号混乱风险:若市场规则不完善(如现货市场限价不合理、中长期合同灵活性不足),可能导致价格扭曲,影响投资信心。
应对建议:企业需加强市场预测能力,通过金融工具(如期货、期权)对冲价格风险。
2. 存量项目转型压力
技术改造成本高:存量项目需通过设备更新提升竞争力,可能面临资金压力。
应对建议:政策需配套融资支持(如低息贷款),鼓励存量项目参与灵活性改造。
五、总结:光伏、风电价格将呈现“短期分化、长期趋稳”
短期:增量项目竞价可能导致局部电价下行,存量项目电价相对稳定但需逐步退出保障机制。
长期:市场化机制成熟后,电价将反映新能源的真实成本与绿色价值,并通过长期协议、差价结算等工具实现收益预期稳定。
核心目标:通过价格信号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推动新能源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企业应对策略:需提升技术降本能力,加强市场交易能力(如报价策略、绿证营销),并探索“新能源+储能+绿电消费”的综合收益模式。
#新能源#
#光伏#
#风电#
$隆基绿能(SH601012)$
$TCL中环(SZ002129)$
$长江电力(SH60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