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长安、东风筹划重组影响,A股汽车整车板块早盘大涨,截至午间收盘,东风股份涨停,安凯客车、长安汽车、北汽蓝谷涨超5%,众泰汽车、江铃汽车、一汽解放涨超2%,广汽集团、上汽集团涨超1%。
2月9日,多家东风系和兵装系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其间接控股股东/控股股东或发生变更。公告显示,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但公司公告同时强调,不会导致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有分析称,这一动作被视为中国汽车产业深化国资改革、加速资源整合的关键一步,或将对全球汽车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其实此番“合并”浪潮早有预兆。
国资改革的“国家意志”
从政策导向来看,此次整合的底层逻辑,直指中国深化国企改革、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的国家战略。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明确提出“推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而汽车产业作为年产值超10万亿元的支柱产业,承担着“制造强国”战略的核心使命。近年来,央企专业化整合已成趋势。从中国中车的轨道交通整合,到宝武钢铁的“亿吨钢企”重组,再到中远海运的航运资源聚合,央企通过合并同类项、剥离非主业资产,形成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国家队”。汽车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行业,亟需通过资源整合突破“大而不强”的瓶颈。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东风与兵装的整合,延续了2020年东风、一汽、长安共同组建T3科技平台公司的合作脉络。彼时三家央企联合阿里、腾讯成立中汽创智科技公司,已在智能驾驶、氢燃料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如今重组范围的扩大,意味着整合正从技术协同迈向资本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破解“内卷”困局的战略选择
中国汽车产业长期存在结构性矛盾,全国有超百家整车企业,但年销量不足万辆的“僵尸车企”占比过半。央企层面,一汽、东风、长安三大集团虽分列行业前十,但2023年合计销量仅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8%,远低于大众、丰田等跨国巨头的全球市占率。
资源分散导致的重复建设尤为突出,三大央企均布局新能源、智能网联等赛道,但各自研发投入分散。以电池技术为例,东风打造“东风-宁德时代”联盟,长安自研“原力超集电驱”,一汽则与比亚迪成立合资公司。整合后,技术研发的集约化投入有望突破关键瓶颈。
国际市场话语权争夺更为紧迫。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首超日本登顶全球,但自主品牌单车均价仅1.8万美元,低于德系车的4.5万美元。通过央企整合打造“航母级”企业,可集中资源突破高端市场,破解“以价换量”的出口困局。
改写“汽车权力地图”
此次整合的辐射效应远超国内。从产业格局看,若东风、兵装完成重组,中国将形成一汽、东风-兵装、上汽、广汽四大央企汽车集团,与比亚迪、吉利等民企构成“国家队+生力军”的双层架构。
从行业格局来看,央企整合的 “示范效应” 将加速地方国企与民营车企的战略调整。广汽、北汽等区域性车企可能通过混改引入战略投资者,蔚来、小鹏等新势力车企可能寻求与国资背景企业深度绑定以获取资源支持。若国内形成2-3家年销量超500万辆的汽车集团,将直接挑战丰田、大众等传统巨头的地位,尤其在电动化转型的关键窗口期,规模化优势将转化为技术迭代速度和市场响应效率的领先,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可能因此重塑。
在国际竞争维度,重组后的中国车企有望改变全球供应链规则。当前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比亚迪已占据全球60%份额;智能驾驶方面,华为ADS2.0、百度Apollo技术领先。通过央企整合强化系统集成能力,中国或能率先实现“智能电动车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标准制定权争夺。欧盟已通过《新电池法》构建绿色壁垒,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强化本土供应链。中国汽车央企的整合,为输出“车路云一体化”“换电模式”等中国方案奠定基础。
此次东风与长安等汽车央企的重组筹划,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如果能够成功整合,将为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竞争中赢得更大的优势,推动中国汽车品牌走向世界舞台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