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产业链细分第一股!全球市占率超32%,收入3年翻了9倍 填补国内空白,外销占比超四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2-13 19:59

填补国内空白,外销占比超四成,英飞凌等国际巨头均为公司客户

海豚读次新(解读次新风云变化,挖掘成长潜力牛股)

文/海豚音

写于2025.2.8晚间

近期比亚迪1月数据隆重出炉,销量同比大增49%至30.1万辆,其中最为亮眼的是外销同比大增83%至6.6万辆。与此同时比亚迪智能驾驶战略发布会也将于2月10日召开,计划投资1000亿用于智能驾驶研发,随着“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的发布以及向比亚迪几乎全部主流价位车型渗透,比亚迪有望快速补齐智驾短板,同时将带来智驾产业链需求激增。

受以上消息刺激比亚迪2月6日强势涨停,2月7日继续大涨超5%。同时随着比抵押的持续大涨也带热了新能源车产业链板块,我大次新里两只车联网标的博实结、慧翰股份均纷纷大涨,此外近端次新里比亚迪新能源车电池盒箱体第一大供应商新铝时代2月6日也大涨超11%,估值开始快速恢复。同样正在估值修复的还有电连接器龙头壹连科技

现如今近端次新新能源车产业链再迎新成员——$黄山谷捷(SZ301581)$ ,其为曾经的IGBT大牛股斯达半导上游供应商,虽然目前IGBT厂商受光伏板块拖累业绩表现不尽人意,股价仍处于低迷状态,但黄山谷捷主打的为新能源车IGBT应用领域,目前订单正在逐步恢复中,此外公司还在积极拓展其他领域。虽然短期没在风口,但好消息是经过充分调整,目前估值处于相对低位,那么其质地究竟如何?是否值得潜伏,且看海豚今日为您深度剖析。

此前相关新能源车次新剖析链接如下:

新能源车IGBT复合增速将超37%,而散热基板为IGBT核心散热部件

众所周知新能源车的动力之源由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等组成,而IGBT 功率模块作为新能源车核心元器件,在电机控制器领域价值占比最大,且直接影响着新能源汽车的加速能力和最高时速,为核心之核“芯”。

预计随着新能源车的发展,我国IGBT在新能源车应用占比预计将从2020年的28%大幅提升至2025年的35%。全球新能源车IGBT市场规模也将从2021年的140.6亿增至2025年的497.9亿,复合增速超37%。

而IGBT 功率模块主要由 IGBT 芯片、覆铜陶瓷基板、键合线、焊料层、散热基板等构成,其中散热基板为IGBT功率模块的核心散热功能结构与通道,为模块中价值占比较高的重要部件,随着新能源车的发展,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模块散热基本需求量已从2021年的948万件大幅提升至2023年的1983万件。

直接液冷散热为车规级IGBT主流!对应的针式散热基板需求巨大

车规级 IGBT 功率模块一般采用液冷散热方式,其具有体积较小且性能 稳定可靠等优势。

根据散热结构不同液冷散热又进一步分为如下两大类:

间接液冷散热——采用的是平底散热基板,通过导热硅脂、液冷板与冷却 液间接接触,热阻值较大,散热效率相对较低,主要用于工控、新能源发电、储能等对散热效率和模块小型化要求不高场景。

直接液冷散热——采用的是针式散热基板,不需要导热硅脂,也无需使用液冷板,IGBT 功率模块与冷却液直接接触,模块整体热阻值可降低 30%左右,且针翅结构大大提高了散热表面积,散热效率因此大幅提高。

目前直接液冷散热已成为车规级 IGBT 功率模块的主流散热方式,而直接液冷散热采用的针式散热基板成形难度高、精度高,生产工艺要求也较高,目前主要生产工艺为粉末冶金(MIM)和精密锻造工艺(热精锻成形、冷精锻成形)。

其中冷精锻工艺相比粉末冶金、热精锻工艺等其他工艺具有工件精度高,产品尺寸一致性好、零件强度性能好、能源消耗小等优点,

填补国内空白!铜针式散热基板收入3年翻了近9倍,全球市占率超32%

公司为车规级功率半导体模块散热基板第一股,主要产品为铜针式散热基板,收入占比超98%。

且公司创新性采用冷精锻技术路线,填补了该领域空白。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车销量的快速增长,公司铜针式散热基板收入也增速迅猛,2021-2023年收入分别同比大增178%、121%、46.7%,3年收入规模翻倍9倍,全球市占率也也从2020年的14.1%大幅提升至2023年的32.7%。

公司铜针式散热基板主要用于配套新能源车电机控制器用功率半导体模块(主要为IGBT功率模块),主要客户既有英飞凌、博世、安森美、日立、意法半导体等外资巨头,也有中车时代、斯达半导、士兰微、芯联集成等国内功率半导体厂商。

总体而言公司外销占比较高,2020年一度超七成,近年来基本稳定在四成左右,其中全球第一大IGBT模块厂商英飞凌(2020年全球市占率超36%)为公司第一大客户,自2017年进入其供应链后公司已成为英飞凌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用功率半导体模块散热基板第一大供应商,不过随着公司对博世、斯达半导等其他客户收入提升,公司对英飞凌的收入占比已从2020年的50.7%逐年下降至2023年的16.6%。而博世、安森美于2023年分别跃居公司第二、第三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达11.4%、10.8%。

此外公司也积极拓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等领域应用,目前公司平底散热基板已量产用于风力发电领域,2021-2023年收入占比分别为4.2%、1.4%、0.4%,主要客户为中车时代等。

主要竞争对手:健策精密(台湾证券交易所)、泰瓦工业株式会社、德纳股份(纽交所)

泛可比公司:正强股份、豪能股份、兆丰股份

海豚结语

短期来看受新能源车降本增效推进,IGBT厂商往日业绩高速增长期已过,业绩出现下滑,宏微科技甚至前三季度利润出现了亏损,在此背景下24年黄山谷捷也结束了前2年的高速增长期,预计24年扣非利润同比下滑16%,利润规模预计为1.19-1.23亿,下滑幅度大于近端次新里新能源车产业链个股壹连科技、新铝时代等,不过黄山谷捷作为细分领域唯一标的仍具有一定稀缺性,且下滑幅度小于还涉足相当光伏业务的下游IGBT厂商,与此同时公司产品良率持续提升,毛利率也在持续提升,未来盈利能力改善可期,建议可适当关注。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