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能否撬动储能行业格局?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2-18 05:34

这是2月11日在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投产仪式现场拍摄的超大型电化学商用储能系统。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2月11日,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投产,首台超大型商用电化学储能系统Megapack下线。这是特斯拉在上海临港投建的第二座超级工厂,也是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之外投建的首个储能超级工厂。在储能领域,中国已构建起全球规模最大、品类齐全、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特斯拉在上海落地储能超级工厂是基于何种考虑?又将对中国市场产生哪些反应?

全球系统集成商排名第一

特斯拉储能业务最早始于2015年,通过家庭储能产品和商用储能产品进入储能领域。2022年,特斯拉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建立其全球首座储能超级工厂。截至目前,特斯拉拥有三大储能产品,业务遍布全球超65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储能行业拥有较强竞争实力。1月30日,特斯拉发布2024年财报显示,其储能业务全年装机量达31.353吉瓦时,较上一年度同比增长114%,毛利率达26.17%,已经领先于其电动汽车毛利率表现。2024年,特斯拉以15%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储能系统集成商排名第一。

​作为上海储能超级工厂的主打产品,Megapack是特斯拉2019年推出的第三代固定式储能产品,主要面向大型企业和公共事业单位,是一种大型、高度集成的能源存储解决方案。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投产后初期规划年产1万台Megapack,储能规模近40吉瓦时。可做对比参考的是,特斯拉在美国本土的储能超级工厂年产能也为40吉瓦时;2024年中国新增新型储能投运装机规模为109.8 吉瓦时。规模相当可观。

​特斯拉方面表示,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将借鉴整车超级工厂的经验,尽可能本地化。2019年,特斯拉整车超级工厂投产交付后,供应链本土化率达95%以上,在华签约的本土一级供应商超400家。特斯拉上海储能工厂的投产也将使上游零部件厂商直接受益。

​依托上海的区位优势,储能超级工厂将成为特斯拉全球供货的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公开报道称,特斯拉已与日本金融服务集团欧力士达成合作,将为目前日本规模最大的储能设施提供产品。有市场人士推测,特斯拉该笔订单产品将从上海超级工厂发出。

成本快速向国内企业看齐

降低成本或是特斯拉在上海建设储能超级工厂的目的之一。

这是2月8日拍摄的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2024年,国内的储能系统集采价格已经迈入“0.5元/瓦时时代”。单就售价而言,国内供应链的成本与价格竞争力具有显著优势。“特斯拉储能的主要市场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并在2023年开始大举进入欧洲市场。然而,澳大利亚、欧洲也是大部分中国储能企业的‘主战场’,参考国内储能系统中标的平均价格,特斯拉储能系统的海外制造成本是国内储能企业的2倍以上,远高于阳光电源等主要竞争对手。”储能领跑者联盟理事长杜笑天向《中国能源报》记者指出,特斯拉在中国落地超级储能工厂后,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将帮助其降低制造成本,提升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在投产仪式上,特斯拉能源与充电业务副总裁麦克·斯耐德(Mike Snyder)表示,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将于今年一季度开始产能爬坡,预计2025年特斯拉储能产品装机量将实现至少50%的同比增长率。

中信证券研究报告指出,2025年海外储能市场有望爆发,远期全球储能需求近900吉瓦时,复合增速30%,需求持续放量将显著提升市场对Megapack的产品需求。产能快速提高,将带动产品价格快速下行。假设Megapack国产后主要成本降低20%,若保持1.75元/瓦时价格不变,其对应毛利率为41%。即使保持30%的毛利水平,Megapack仍有16%的降本空间。

​在杜笑天看来,快速提高产能一定是特斯拉短期的优先选择。随着产能提升和国内供应链的磨合,参考其在汽车制造成本上的控制能力,预计2026年左右,特斯拉储能的生产成本基本将和国内企业拉到同一水平。

有望为产业发展带来新思路

特斯拉储能的中国制造,将给竞争日益激烈的储能市场带来哪些变化?

​杜笑天分析,中国工厂落地将为特斯拉弥补制造成本以及产能上的劣势,令其在海外市场中更具竞争优势,尤其是在欧洲市场的竞争中。不过,这将导致欧洲储能市场报价进一步走低,从而令中国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业内人士指出,早期特斯拉产品设计具有领先性,模块化设计集成度高,占地面积小,但国内厂商产品快速迭代,并朝着单体电芯大型化、系统高度集成化方向赶超,主流储能系统产品的单体容量规模已经从3兆瓦时跃升至5兆瓦时,乃至向更高规模的系统容量发展,特斯拉硬件并不占优势。但软件能力仍是特斯拉储能的突出亮点,可助力其大幅提升储能项目收入水平。

​据了解,特斯拉储能产品设计、经营理念与国内企业具有明显区别。首先,特斯拉Megapack采用定制化电芯,这种设计更注重与电池管理系统(BMS)的匹配,优化了热管理和充放电效率;其次,消防设计上采用被动消防,不依赖外部或内部灭火系统,而是通过结构设计控制热失控蔓延,更注重单舱热失控的隔离与控制。

​整体来看,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落地中国,短期内恐难以复制其电动汽车进入中国市场时的“轰动”效应,也难以迅速打破国内储能市场现有格局。但长期来看,其先进电力电子技术,独特技术方案和运营策略,或与国内储能企业产生碰撞,为产业发展带来新的解题思路。

​文丨本报记者 卢奇秀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