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上网电价改革利国利民
由于目前现货市场的峰值电价与谷值差距很大,同时新能源发电的可计划性不强,发电量变化与用电量变化存在较大差异。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似乎只能在发电高峰时将更多的电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时释放出来,所以有人猜测新的改革将利好储能行业。
笔者认为,简单地断言利好储能或者利好发电可能都不符合改革的本意。根据通知内容看究竟谁会得利,监管部门倾向于让市场去判断。
长期以来,新能源储能项目的主流建设模式,都是发电站建设企业同步建设,并配套自己的发电项目。在实际生产运营中,这种模式表现出很多缺点。
首先是充放电能力不饱和,实际电力调节能力偏弱。假设一个光伏电站附近还存在着一个风力发电站,由于同一时刻光伏和风力的发电量并不一致,对各自储能设施的压力也不相同。可想而知,如果两个项目能合理利用彼此的储能设施,两个电站构成的联合体电力调节能力会更强。
考虑到一省范围内,各地的天气变化不尽相同,如果能将所有储能设置统筹使用,带来的经济价值还会更大!
还有一个问题是空间分布单一。由于该模式下储能设施是发电站的配套工程,因此往往建设在发电站附近。然而发电站附近往往不是最能调节电网的位置,储能设施理应设置在电网的关键节点附近,才能调节灵敏并减少输电损耗。
2019年青海省首先提出了“共享储能”的商业模式,并建设了示范工程——青海海西格尔木电化学共享储能电站。“共享储能”的提出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并使得储能独立为细分行业,不再只是新能源发电的一个部门。
青海海西格尔木电化学共享储能电站
但是,“共享储能”模式解决了旧问题,又面临新困难。
共享储能电站主要是通过租赁容量和容量补贴赚钱,又可以参与现货市场的峰谷套利。在操作得当的情况下,可以取得不错的收益。但共享储能赚钱时,往往引起发电企业的不满。
储能电站的投资相对来说不高,按照装机容量的20%配置储能设施,仅会增加5%的总造价。因此政策有利于储能时,发电企业就会投资自有储能;但这部分容量到政策不利时又会闲置,尤其是新建的储能设施往往成本更低。
目前,不同电力投资企业的储能设施总体上互相租赁的比例并不高,违背了“共享储能”的初衷,而且共享储能企业和发电企业的博弈冲突有所加剧。
与此同时,还有很多企业因为被要求配套储能项目,不得不求助于储能建设企业帮助建设,但后续自行运营和管理则效率低下。
这些冲突,如果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调节,既可能落后于现实,也很难让双方服气。通过市场的方式进行调节,有助于定分止争,并减少恶性竞争带来的产能浪费。
此次通知明确提出:“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有利于让专业人员干专业的事,并有助于储能和发电分业经营、自由竞争,最终实现各个主体“公平承担电力系统调节责任”的目标。
当地时间1月20日,特朗普密集签署了一系列的行政命令。对能源领域的影响包括:退出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宣布美国进入能源紧急状态、结束拜登政府的“绿色新政”以及加大石油等传统能源的开采。
这个决定立刻引发了美国环保人士的反弹和抗议。从2018年开始,美国的石油产能在一个极高的基础上开始缓慢爬坡,2021年之后,美国石油的产量和消费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2023年,美国最高法院以6票赞成、3票反对作出裁决,严重限制了美国环保局对发电站碳排放的监督。
在以上因素的影响下,美国空气质量严重劣化。现在美国的大城市已经能非常频繁地看到雾霾天气,而且往往臭氧、颗粒物、PM2.5指标都较差。根据美国《国家空气质量报告》,2024年颗粒物污染达到“非常不健康”和“危险”的天数,分别为135天和79天,创下了历史记录。
美国颗粒物污染最严重的天数
如果中国复制特朗普的能源政策,对环境、就业以及防返贫工作都会产生难以想象的影响。在清洁能源中,中国的水资源不富裕,水库调度更多要服从用水而非水电的需要;核电目前来说价格还比较高,技术门槛也相当大。
因此,新能源发电的广泛应用对于保证电力价格稳定和保障工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此次改革通过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望调动企业积极性,降低平均入网电价,并增强行政补贴的针对性。
如何减少市场化改革的冲击
欧洲和美国贸易壁垒的增高影响出口,国内上网电价逐步全面市场化已成定局,新能源企业势必面临着一定的冲击。统筹计划的负责人和监管方,应当与企业一起努力,减少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冲击。
首先,要加大对于储能颠覆技术的投资。
前面说到一个装机容量为10兆瓦的新能源电站,配套一个2兆瓦时的电化学储能电站只需增加造价的5%左右,可见参与储能电站的资金门槛并不高。但2兆千瓦只相当于最大小时发电量的20%,而要让发电站单日内的输电量跟随接入电网实际用电量变化,储能电站的容量要达到最大小时发电量的300%~400%。
以上,还仅仅是考虑了一天内输电量跟随用电量变化的情况。如果要求一段时间内输电量都要跟随用电量变化,那么对储能电站的容量要求就更大了。好在火力发电、水电以及核电的可计划性很强,承担了更多调节电网的责任,显著减轻了储能电站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