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特斯拉官方证实了此前网络上流传的Model Y即将涨价的传闻。
“10月27日 Model Y高性能版售价上调 14000元后,我们确实计划对 Model Y 其它版本车型价格进行相应调整。Model Y在10月1日已经完成了全系车型的进化升级,内饰新增了多色氛围灯,并在仪表台饰板及前门饰板选用了更新的科技织物材质,外观更新了19英寸双子星轮毅设计。特斯拉价格体系一向公正透明,价格上调后的 Model Y,依然是国内市场相同价位中最好的产品。”特斯拉对腾讯新闻《远光灯》回应称。
腾讯新闻《远光灯》进一步获悉,特斯拉计划将于11月9日本周四对Model 3和Model Y两款车型的长续航版本进行价格调整,此外,后续也可能要上调标续款价格,而非此前网络上流传的仅上调Model Y长续航版价格。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过去多年历经多次价格调整,但却是首次官方提前预告涨价消息,背后原因值得探究。
提前预告有“逼单”嫌疑
目前特斯拉Model 3共有标续版/长续版两款在售车型,起售价分别为25.99万和29.59万;Model Y共有标续版/长续版/高性能版三款在售车型,起售价分别为26.39万、29.99万及36.39万。关于涨价幅度,尽管特斯拉没有明确表示,但参照目前价格,调整后Model 3和Model Y两款车型的长续版起售价大概率要超过30万元。
这从特斯拉销售们在朋友圈的推荐语也可以得到证实:“不到30万的长续航,就这一天或者两天能买了。”
(特斯拉销售朋友圈截图)
据腾讯新闻《远光灯》统计,2023年以来特斯拉共对Model 3/Y进行了7次价格调整,每一次都是在官网上直接公布,其直营店销售也是在价格调整完成后才得知。以最近一次的10月27日对Model Y高性能版的涨价,也是毫无预兆的直接在官网通知。
此次涨价与以往不同的是,首先由特斯拉的销售集中在朋友圈公开预告涨价,且文案基本统一为:“Model Y即将涨价,这是继高性能价格上调14000后的延续性调整”;其次,特斯拉官方破例进行了回应证实,并进一步预告了涨价时间。就如同一位销售所称,真是“史无前例的提前通知”了。
如此大张旗鼓的提前官宣并连续涨价,不免让人猜测特斯拉此举有“逼单”的嫌疑。
腾讯新闻《远光灯》在询问涨价原因时,特斯拉销售没有给出明确的回复,只是一再告诉作者,“价格一直在调整,有需要的话,最好尽快下定”。
10月18日,特斯拉公布了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特斯拉第三季度总营收为233.5亿美元,同比增长9%,然而毛利润为41.78亿美元,同比下滑22%,毛利率17.9%低于上一季度18.2%,也低于去年同期的25.1%。同时,特斯拉强调其今年180万辆的交付量目标维持不变。
实际上特斯拉旗下电动车销售不振,早在10月初发布的交付数据中已经初现端倪。第三季度特斯拉电动车交付43.5万辆,环比减少了7%。
特斯拉掀起的价格战告一段落?
腾讯新闻《远光灯》作者就此次涨价询问了部分特斯拉车主,有人表示自己是马斯克的粉丝,坚信特斯拉车型所有的价格变化是由于成本原因导致,并非营销行为;还有车主表示,自己早已经成为“韭菜”,面对频繁的价格调整心态已经毫无波澜。“涨价是好事,虽然谈不上抄底,至少暂时让自家车的二手保值率有所提升。”一位车主苦涩地说道。
特斯拉之前一直用成本定价法来解释自己的涨价降价行为,将价格的调整归结为成本的变化。然而,特斯拉官方表示其单车成本在第三季度已降低至3.75万美元,为进一步降低成本,特斯拉在第三季度还实施了必要的产线升级。
在三季报电话会上,马斯克仍然表示:“成本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我们必须让特斯拉的产品更加实惠,这样人们才能买得起。”
有市场分析人士对作者表示:“近期包括碳酸锂等电动车主要原材料价格仍然处于下行周期,调价更多的还是跟市场竞争和其财务表现有关。”
根据腾讯新闻《远光灯》作者的测算,在以往的数次价格调整中,Model Y长续航及标准续航两个版本之间的价差基本维持在6万元左右,最高曾达到近8万元。目前,Model Y长续航版与标准续航版的差价仅有3.6万元,为历史最低,这也意味着长续航/高性能版车型在当下确实处于一个价格低位,有售价提升的空间。
不过,目前已有小鹏G6、智己LS6等多款车型专门瞄准Model Y而来,依靠800V高压架构追赶特斯拉的能耗和充电速度优势,并且凭借智能驾驶和配置优势等吸引到了不少潜在购车者。因此,考虑到目前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竞争烈度,有不少人士认为特斯拉在这个时间点选择涨价会影响其订单表现。
今年初,正是因为特斯拉的降价间接引发了中国汽车大规模的价格战。
一位在某头部新势力品牌就职的人士对腾讯新闻《远光灯》表示:“短时间内可能订单会有上涨,但这部分主要是那些已经决定购买特斯拉的人群提前下单,再经过这一轮涨价,我们判断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上的价格战算是告一段落了,这能缓解一下国产品牌现在的竞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