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手机早已不再是简单的通讯工具,而是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社交互动的重要工具。然而,随着越来越多未成年人过早接触手机或拥有手机,手机沉迷导致了各类问题,甚至极端事件屡屡发生。
在2月17日由《亚太日报》举办的未成年人手机防沉迷主题沙龙上,家庭教育相关的权威专家就家庭、厂商和社会如何共筑数字防线建言献策,呼吁各方携手努力守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
手机是“好工具”,但对未成年人管理很必要
在与会专家看来,智能手机已成为未成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家长要做的是让孩子学会发挥手机的工具价值、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而并非简单地“一禁了之”。
共青团中央发布的《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报告》显示,未成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1.3%,远超其他终端。农村未成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2.7%,是所有终端中唯一超过城镇未成年(90.9%)的上网设备。同样,手机是未成年网民拥有比例最高的上网设备,达到63.3%。
对于手机的态度,有些家长要么完全禁止,要么放任不管,这种非黑即白的处理方式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或过度依赖。还有一些学校同样采取了“一刀切”的管理办法,多地学校出台手机“禁令”,反而滋生了校园周边店铺违规租售、寄存手机、线上售卖“藏手机神器”等系列乱象。
清华大学认证积极心理学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罗丹阳老师表示,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手机在满足社交需求、丰富娱乐生活、提供沟通渠道和安全保障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困在手机里的孩子也正在经历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危机,因此,对未成年人使用手机进行管理是必要的,这种管理并非完全禁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殷强老师也认为,完全禁止未成年人使用智能手机是不现实的,积极引导远比一味禁止更有效。
爱思青年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特聘专家周玉亮提出了家长合理管理孩子手机的建议。一是尽可能延迟孩子拥有自己手机的年龄,二是共同约定好手机使用的频率和总时长,家长做好示范,三是鼓励孩子培养兴趣,为孩子提供“高质量陪伴”,和孩子共创替代性活动。
善用手机防沉迷工具,政策、厂商和家长携手护航
殷强从政策的角度分析了当前手机防沉迷的政策措施,从政策规范、内容引导、技术环境等多个方面构建了符合未成年人合理使用手机的外部环境。例如,去年发布的《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将未成年人模式的建设范围从应用程序扩大到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智能终端,让终端和应用程序共同进行防沉迷工具的设计来形成保护合力。
殷强还建议,可以在立法和商业服务规范中明确规定,所有手机销售平台在售出新手机时,如果购买者是未成年人的父母,平台有义务提供数小时的防沉迷模式学习课程,以提升家长自身的网络素养。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标准委副秘书长吴迪老师认为,技术手段是一个重要的抓手,家长可以借助丰富的技术手段管理孩子手机使用。目前,绝大多数的手机品牌都推出了防沉迷模式。例如,通过华为的家庭健康守护、小米的亲子账号等,家长可以设置孩子使用各类应用的时间限制,甚至将手机的使用限制在特定时间段。
吴迪表示,厂商可以继续在用户体验、跨设备联动、第三方应用兼容性等方面进行提升空间,也要加大宣传、让家长能高效地找到防沉迷工具,从而及时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只有厂商技术支持、家长积极引导,才能形成合力,为未成年人构筑一道坚实的网络安全屏障。
防沉迷工具不断升级,管好一部手机比管APP更易操作
吴迪表示,在政策的指导下,手机青少年模式的上线帮助未成年人减少网络沉迷和不良信息影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去年发布的《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旨在为未成年人提供一种新的、更加安全的上网途径。此次对未成年人模式的指导意见和功能升级主要体现在“三方联动”和“三个优化”两个方面。
吴迪进一步解释说,“三方联动”是指未成年人模式建设范围将由应用程序APP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分发平台,三方打通软硬件壁垒,形成保护合力。“三方优化”指的是未成年人模式将在时间、内容、功能三方面进行管理升级。时长管理方面,将由移动智能终端统一控制总时长,解决单个应用程序分散计时、总时长不可控的问题。内容管理方面,将在持续扩充专属内容池的同时,分年龄段推荐适龄内容。功能管理方面,将在保障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合理限制诱导沉迷功能,推动便捷性和安全性双提升。
在周玉亮看来,技术层面硬件厂商在解决未成年人手机沉迷问题的技术层面具有天然优势。无论是实现一键切换模式、一键停机,还是一键提醒家长,硬件厂商只需通过一个按键就能完成这些功能,用户无需进行复杂操作。这种设计不仅简单高效,还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他认为,相比之下,如果仅仅依赖对APP厂商进行规范,效果可能有限。头部APP厂商通常会更注重合规,但中小型APP厂商由于用户基数较小,可能会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来吸引用户,甚至忽视青少年防沉迷的责任。从可操作的角度,与其花费大量精力去规范成千上万的APP,不如用好硬件终端的防沉迷工具。